还是说大学生毕业的事。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近来媒体十分关注.今年以来,仅<南方周末>就有几期刊登这方面的文章.
《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头版《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也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示深度关注的一篇文章,当时读后就有些想法。
是阿,毕业以后,我们干什么去?哪里有我们谋生的位置?
除了考公务员,上研究生,靠父母的关系就业,我们还能上哪里呢?
不是说大学生毕业都有工作吗?是的,那是20年前,10年前,那时是精英教育,国家缺乏人才;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谁能给你一个满意的职位呢?
国家自1999年大开高校扩招口子以后,至2003年每年有3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而且这个数字每年呈上升之势,2006年最保守的数字应该在450以上。
好家伙,每年制造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难怪有人说大学生已经与农民工相差无几了。江苏省把大学生视为普通劳动力,有些学者还不同意,大学生自己也觉得不对劲,我怎么就成了一名普通劳动力?为什么让我去做以往工人,农民工干的活?
我看也是,国家哪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供大学生就业?企业不景气,要裁人;政府机关要适应改革形式,提高工作效率,也要精简,进人有限;而且国家还要安排因企业破产、转岗分流的下岗人员,以及那些没有读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还有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那有那么多的岗位.
社会学家将高中后没有就业的人群称为“新失业群体”,这个群体值得我们关注!
怎么办?
从学校而言,在大学生进校后,就应该给他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让他们进校伊始就开始从专业学习、职业倾向、个人素质培养以及职业实践等方面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学生而言,让当今的大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接受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的教育,它不再是精英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不等于毕业后就一定有可心的工作;要适应21世纪新的就业观。今天已经不是“读书即是仕”的年代了。
从家长来说,也要认清让孩子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再按以往"学而优则士"的路子对待高等教育了.中国人一直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世俗观点,把读书视为有高贵工作\舒服工作.眼下不行了.
从国家而言,要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的氛围,消解读书就是为官的传统读书理念。国家要在就业出口,就业理念,就业宣传上引导大学生就业,要让新一代大学生和国人接受"七十二行,行行出人才"的观念,让大学生自觉走入自主创业\企业工人\私营企业等领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当然,如果从高等教育的内涵来看,它的功能就是为国家各个行业培养人才,但这个人才不再是精英,而是能从事各种工作,发挥个体才能的人才。这样来看,高等教育就要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上下工夫,在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的能力上多用力。不能只培养眼高手低,只会说不会动手的庸才;要在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吃苦精神,适应环境上下工夫,这样的大学生难道没有要?
扩招,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