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健康之三

(2006-05-25 18:08:02)
分类: 心理咨询如何助人

如何知道我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已经知道健康是一座房子,由三部分组成。心理健康位于这座房子的第二层,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心理是个十分复杂的结构,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即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那么,有朋友会问大脑的机能是什么样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感觉、知觉和思维等的大脑的活动。

1、有病的身体。我们的身体负担很重,它象一架机器不停的运转,由于我们不爱护它,它时常会出现毛病。

*身体疼痛,浑身不舒服。

*肠胃消化不好,没有胃口。

*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不能参加激烈运动,不能吃美味佳肴。

*慢性支气管炎,一到冬季或稍遇风寒就气喘吁吁、呼吸困难。

*身患癌症,悲观绝望,前途暗淡。

这些我们可以感觉到,是可以摸着的。

2、心理也会有病。心理也像生理一样,也会生病,可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我们忌讳别人说我们心理有毛病,当别人说我们心理有病时,我们会十分生气,甚至暴跳如雷。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心理有病就预示着离精神病不远了。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心理疾病与精神病,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精神病是指精神系统的疾病,通常伴有幻觉、妄想、广泛的兴奋和运动性迟滞等等精神障碍的行为。而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并不包括这些病理表现,它是指一般的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能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担负责任。

*能正常的、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并参与改造世界的活动。

*有幸福感。

那么,我们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了,就是指他在生活中背离了这些标准或表现出与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不相一致的异常心理,即脱离常态。

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身心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有许多生理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压力引起的。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医师公元前5世纪曾经说过,忧郁和焦虑均可致病。如何让我们的心理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起到调节生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这既是心理学家关心的和要继续努力的,也与我们平常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著名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作家《拯救乳房》)在谈到生理与心理的关系时,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疾病想像成一座跳梁,这边联系着我们的生理,那边联系着我们的心理。任何一方的柱子坍塌,都会使桥梁产生严重的倾斜。如果两面都塌了,桥就会沉入水地。

1、现代人心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生存发展相关的事件。有的处于已经意识到的,如家庭争执,恋爱婚姻等;有的是尚处在潜伏阶段,如考试可能失败,彩票可能中奖等(工作、经济、人际、情感、家庭等)。从这些生活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来说,可以分为令人愉快的和令人不愉快的两类。无论哪类性质的事件带来的变化,都要求我们作出反应,去应对它们,这种应对就是“适应”,即压力。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大,大脑就会传递信号,造成生理的变化,身体释放出肾上腺素类化学物质,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血管扩张,以便在压力来临时有足够的能量应付。

2、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情感对我们的健康有着巨大影响,敌对、焦虑、日积月累的憎恨、无可名状的畏惧和内疚,以及挥之不去的孤独,都会扰乱我们的免疫系统,破坏我们的荷尔蒙平衡,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情感苦恼,包括受伤的信念和未表达的情绪,我们的身体就会被毒素浸泡,以致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3、个体健康的目标是身心整体健康。就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来看,由于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其健康状态也不一样。到底,我们处在健康区间的那个部位?我们先来看健康,所谓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里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论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心理认知系统,还是社会支持系统,它们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变化状态,只要有外界因素介入,就会影响这个大系统的稳定,一旦平衡打破,不健康现象就会出现。

*我们把健康比喻为一条直线:

                                     

疾病                 亚健康             健康

     

*我们把心理健康也比喻为一条直线:

 



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    心理超常健康  

身心健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关。

我的目的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你感觉缺水,我就告诉你哪里有水源,但绝不强迫你喝水;如果你感到饥饿,我就指给你食物在哪里,可我不会命令你吃它。

我只是告诉你,如果你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对你的身心健康有益,对你提高生活质量有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