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思故我在者眼中的世界

(2006-05-24 09:19:58)
分类: 文史哲的江湖(诗情文意的我们
    中国人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有无哲学?有!可是与西方的思辨哲学相比,中国的哲学是教化式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哲学。自老子或孔子始的中国思想有哲学的成分,但与以古希腊理性文明及古希伯来信仰文明融合形成的西方哲学来比较,中国哲学缺少什么不言而明。当然,我也许是在用欧洲文明中心论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
    这是个宏大及深奥的命题,以后我们在展开谈。
   1、在我理解,哲学也好,基督教也好,它们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关照个体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况,解决个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孤苦无告。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表明,哲学既不是宗教的婢女,也不是政治的守门人,哲学既关心人的精神价值的确立,也关心它所处的时代的所有苦                                                    

  2、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不仅是强调和关注个体生存境况的问题,而且要极力的关照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并允许研究者用属于个性的语言将其对哲学的体验、理解言说出来。如是,中国哲学才能从仅关心政治、社会问题的误区中走出来。哲学是属于研究个体生存境况的学问,是属于回答个体与现实紧张关系如何缓解的学问。                     

     舍此,哲学是什么?

    寻找回个体在哲学中的位置,是当代中国哲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3、记忆苦难,直面不义,既是基督教文化的特质,也是西方哲学既有的品格。哲学如果无视人类的苦难,无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义,忽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孤苦无助的状况,就不是真哲学,而只能是伪哲学,是面对淋漓的鲜血、个人受不义的伤害而无法回答的经院式呓语。 

      4、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指什么?

       它是古希腊贤哲的哲学术语,指的是那些决定和支配整个现象世界,并存在于现象世界背后的根据和本原之类的东西。

       用通俗的话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研究中,决定或支配世界本质:规定性的东西,也是规定个体生存方向性或价值判断的东西。

       是呵,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为什么要将哲学的根基建立在知识的、理性的基础上呢?为什么要让哲学服从于自然科学的规律呢?为什么要将哲学演变成探求所谓理性、逻辑、必然性等哲学概念的工具呢?为什么要在哲学诞生之初就舍其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摇篮《圣经》呢?是苏格拉底的错?还是笛卡尔、斯宾诺沙等人的错?

       是谁抽空哲学中的人性和人情味呢?是谁无视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痛苦呢?是谁将上帝挤出哲学的殿堂呢?

        5、了解现代西方神学的概况,与神学大师们对话,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对话来考察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其次,还可以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认识,来理清我们对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梳理哲学与神学之间到底谁在关照个人的孤苦无告,谁在将个人的生活引向虚无主义。

       克尔凯果尔、陀斯妥耶夫斯基两位思想家,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对舍斯托夫影响极大,而且也对卡尔巴特神学思想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卡尔巴特说的好,无神论者虽然说没有上帝,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却又寻找类似上帝的存在,结果是又找出更多的偶象,将人们引向人为的神圣。

       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认识真理的基点在于,由外部事件的冲击到内心自我的反省,两者交织在一起,个体思想的转变也就开始了,即带着世界和个人的困惑走向真理。 

        6、人的哲学信念是什么?政治信念又是什么?

       二者谁是根基,谁是延伸呢?

       按人的本性而言,当然是哲学信念是人的根基。那么,哲学信念和政治信念能在个人的生存之路上并行吗?

       当一些哲学家在讨论哲学问题时,常爱使用“永恒”二字。用这个概念来应答一切无法回答的哲学追问。

       那么,什么是永很恒呢?

       是康德、黑格尔等人在他们的哲学说教中使用的绝对理念?

       还是托马斯    阿奎那、汉斯昆等人在他们的神学言说中所说的上帝?

       哲学中的永恒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者讲的客观规律?

      7、从西方现代神学家对信仰的解释看,所谓信仰,不是指理性思辨,而是指对生存的领会,和对个体生存有限性的领会。同时,在现实社会,信仰绝非意味着排斥理解、放弃理性,正如海德格尔说,所谓信仰就是个体对生存有限性的不断发问和对生存有限性的充分理解。

       在现代社会,个体对什么是信仰,信仰什么的发问,以及在这种发问中确定自己的信仰,意味着个体已经从沉沦中看到了现代人只看重此时此地的快乐、稳靠、利益和成功,在满足于受知识和技术的奴役中,忘记了他人的苦难与不幸,失去了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如何信仰,信仰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信仰是个人的事,他与国家或历史事实不相干,用哲学语言来表达,信仰是个体性的生存事件,它与普遍无关。

个人对生存的基本设问(生死问题),对生存有限性的理解,对在个体身边发生的不幸事件的疑惑,是信仰事件发生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