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男人为她拉幕布,娶她
1977年,对32岁的於君华来说,天塌下来了。丈夫因为肝病突然去世,给她留下了两个儿子,大的11岁,小的6岁。
无数个夜里,想起曾经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前夫,於君华总是要默默流泪。
她的这段婚姻可以说是很美满的。当年20岁的於君华是松江沪剧团里的演员,长得很漂亮,前夫是越剧团里的青年骨干,既能唱戏,也会写本子,还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两人的生活情投意合,一度很让人羡慕。可惜,天妒英才,真是人生大不幸!
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松江县还是落后的农村,因为沪剧团在文革时被解散,於君华那时已在饮食公司里做营业员,每月收入才三十几块。年纪轻轻的女人守寡,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同时还要照顾长期卧病在床的老父亲,这日子可怎么过呀?有人劝於君华改嫁,给她做媒,但都没有成功。一方面是於君华放不下对前夫的感情,不太愿意改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家庭负担太重了,有的人一听她的情况就打了退堂鼓⋯⋯於君华心里明白,像她这种条件,想再找个好对象是难了,倒不如放弃这个念头,安安分分地生活。
婚姻就是这样,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於君华独自支撑着过了5年后,渐渐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正巧此时,又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他叫方建雄,离婚的,是个船员。因为工作关系,他长期漂泊在外,前妻耐不住寂寞,跟人跑了。方建雄无奈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也挺艰辛的。介绍人对於君华说:“老方这人就是老实,而且他是船上的大副,工资高,挺好的。”
方建雄确实是个实诚男人,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干活再苦再累也不怕,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找个善良的女人帮他把家打理好。初次见面,他就对於君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觉得她既能干又漂亮,守寡这些年不容易。那时,於君华喜欢唱戏,常常代表松江文工团去参加演出,方建雄就跑去演出的地方义务帮忙拉幕布。於君华问他:“你喜欢听我的戏吗?”他戆嘿嘿地坦白说:“我小学文化,听不懂戏,不过拉幕布
我还是会的,其他很多事情我也会。”
於君华听了又好笑又感动。之前,有些男人在知道於君华家里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瘫在床上的老父亲后,都觉得负担太重,避之不及。方建雄丝毫不嫌弃这些,他主动讨好於君华的儿子、父亲,还背着於君华的父亲去看医生。每次出海带回来的好烟好酒,他会第一时间拿来孝敬於君华的父亲,让老人家的心里暖暖的。
1982年,经过半年多的相处,39岁的方建雄和37岁的於君华结婚了,住在於君华的一套30平方的老公房里。没什么特别的婚礼,两人就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然后请亲戚们在家里吃了一顿饭。因为家里地方实在太小,於君华的两个儿子、老父亲,还有他们夫妇,就已经有5口人,方建雄就主动和於君华商量说:“女儿还是住在我父母那里吧,反正两家离得也不远。”於君华虽然觉得有愧于方建雄的女儿,但是也没有办法,家里住着那么多的男人,一个8岁的女孩生活在这里也不是很方便。
给11岁的小儿子改姓了方
方建雄是船上的大副,每月工资有108元,这在当时已经算高收入了。婚后的第一个月,他领完工资回家,把裹着工资条的一叠钱放在台子上,如数上交给了於君华。於君华抽了几张10元钱给丈夫,说:“你留一些零花钱吧。”方建雄摆摆手说不用不用,“我留8块够了,家里人多开销大,我在船上有吃有住花不了钱。”
这100元的进账,於君华拿在手里觉得好沉好沉,方建雄交给她的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贴补,更是一份信任。在这之前,她每个月都会担心花销的问题,现在总算可以轻松一些了。方建雄生性节俭,坐公交车也会为了省5分钱而多走两站路,但是在对待这个新组的小家庭时,他大方,而且全心全意,於君华觉得自己是嫁对人了,内心对方建雄充满了感激之情。
正因为此,於君华一直都在考虑要做一件事情。婚后,他们俩曾商量过是否要有一个小孩,后来考虑到年纪和经济的问题,就决定放弃。本地人有传宗接代的思想,於君华总觉得该给方建雄留个后,否则对他来说太不公平了。
晚上,当大家都入睡了,他们俩就躺在床上说悄悄话,於君华提议说:“不如给老二改个姓吧。”方建雄听了当然觉得很高兴,对他这个一家之主而言,能有个儿子自然是极好的。只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於君华要改老二的姓,而不是改老大的姓。於君华有点为难地说:“其实,我是有点想法的。”
於君华的大儿子是跟着前夫姓李的,小儿子是跟着她姓於的。所以,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改大儿子的姓,这样一来仍然是大儿子跟父亲姓,小儿子跟母亲姓,外人看看,也看不出这是个重组家庭。於君华是个非常念旧又非常善良的人,前夫病逝对她来说一直是心中的伤痛,想到前夫也是家里的独子单传,为了能给李家留下点血脉,於君华不想改大儿子的姓,而是改小儿子的姓。於君华对方建雄说了自己的理由,原以为他会有什么看法,没想到他完全理解,笑呵呵地说:“其实姓不过是个符号,改不改都一样。你有这份心我开心都来不及,改老大和老二随你。”就这样,於君华的小儿子在11岁时改姓了方。
方建雄工作忙,二三十天才回一次家,婚后的大部分生活,於君华仍然是独挡一面,还是很辛苦的。那时,女儿上小学成绩不太好,於君华想着是不是孩子在爷爷奶奶家疏于管教,于是就每天晚上赶过去,辅导女儿做完功课再回家。春夏秋冬,坚持了好几年。方建雄有个兄弟是下肢残疾,没法独自行走,每个月他都要去医院看好几次病。公公婆婆年纪大,不可能陪他去,於君华就主动揽下了这个活,把小叔子背上背下,背进背出,就连医院的护士见了都觉得很感动,以为她是亲姐姐呢。小叔子对於君华的感情也很深,每次见面都亲热地唤她“嫂嫂,嫂嫂”,摆地摊赚到了钱也会想到嫂嫂,要给她买东西。
於君华的生活依然是辛苦的,但是她一点不埋怨,一个女人,当她找到肩膀依靠时,心里是踏实和安定的,什么苦都不会觉得苦。
家有儿女,三个书包负担重
一般的家庭,生养三个孩子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何况这个再婚的家庭。方建雄和於君华结婚时,三个孩子分别是16岁,11岁和8岁,都处在似懂非懂的青春年纪。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关系如此复杂,有亲爸亲妈,后爸后妈,相处起来真的是很微妙的。任何一句话没说好,都可能会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波澜。
为了节约,於君华每年只给孩子们做两身新衣服。可是问题来了,老大正在发育阶段,衣服穿着穿着就不够长了,老二调皮捣蛋,穿着穿着就弄破了。於君华总是给他们缝缝补补又一身,两个孩子看了不高兴,吵着要穿新衣服,还说妈妈偏心不爱他们。方建雄见了,也替他们说话:“买就买一身吧,没差这个钱。”可於君华就是不同意。正因为她是当家人,更应该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她对方建雄说:“就算你不介意,外人看着也会说闲话,传到女儿的耳朵里,她也会不开心的。”
三个孩子的教育也一度是让方建雄和於君华头疼的事。老大和老二还算好,虽然没考上高中,但后来都考了个不错的技校,毕业后能够自食其力地生活。可是女儿初中毕业后,什么也没考上,眼看着就要待业在家里,夫妻俩的心里特别着急。有一天,女儿回来说,要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韩国学服装设计,还说自己已经报了个培训班。方建雄一听,更加担心了。“你知道韩国在哪里啊?你年纪轻轻,被人家骗了也不知道。”女儿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心高气傲,决定的事情也不愿意更改。父女俩为了这事闹得很不愉快。
晚上,於君华耐心地劝丈夫说:“你先不要急着反对,女儿现在处在青春期,你越是反对,她越是要和你对着干。这事情做不好,别人就要怪在我的头上,传出去就说是我这个当后妈的不关心女儿。”方建雄听了觉得有道理,问:“那你说怎么办呢?”於君华接着说:“这事你就交给我,我先去打听打听,看看这个培训的事到底准不准。”
经过一番周折,於君华打听到女儿要去韩国培训是确有此事,而且这个培训班为期一年,挺正规的。於君华放心了,回家后再和方建雄商量,决定尊重女儿的选择,给她攒了笔学费,把她送出了国。这一年的学习,让女儿受益匪浅,对她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业忙完了,又要忙孩子的婚事。上世纪90年代,三个孩子陆续结婚,那时还不像现在这样,一提到结婚就必须有婚房。老大结婚的时候,方建雄和於君华就掏了两万元给他,作为所有的费用。老大婚后和媳妇两人住在单位分配的过渡房里。后来轮到老二、老三结婚,方建雄和於君华也是如此这般,他们对子女说:“爸爸妈妈已经尽了最大的能力了,哥哥结婚时我们资助两万,你们也都一样,剩下的就要你们自己去拼搏了。”在那时,对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要积攒出6万元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方建雄和於君华靠得全是平日里的省吃俭用。好在三个孩子日后都很争气,经过一番努力,如今他们都买了自己的房子,小日子过得蛮不错。
这其中有个插曲,就是关于小孙子的姓氏。於君华的小儿子结婚时没有婚房,就住在女方的家里。小孙子出生了,亲家就和方建雄夫妇商量说,希望这个孩子能跟着女方姓顾。方建雄听了有点不乐意,跟於君华说:“这算什么名堂?当时说好不是入赘的,为什么孩子要跟他们的姓呢?”於君华的想法是不要为难儿子媳妇,既然亲家提出来了,就以和为贵。她劝方建雄说,亲家当时让出自己的房子给女儿结婚,已经算是开通之举了,他们就这么个要求,就满足他们吧。“以前你派头大,也说过姓什么不重要的话,你都忘记啦?”经过妻子的一番开导,方建雄在这件事上也释怀了。这也就是小孙子没有跟爷爷姓,而是姓顾的原因。
两个孙子遗传了奶奶的文艺天赋
方建雄和於君华半路牵手,却是一路相伴了三十多年。如今他们一个70岁,一个68岁,坎坷大半生后,终于走入了阳光大道。
前两年,小儿子开了家超市,他们俩就搬来和小儿子同住。生活闲得慌,於君华和方建雄就各自找事做。於君华还是喜欢文艺,年纪大了中气不足,唱戏是不唱了,现在就改跳舞。也许是遗传了奶奶身上的文艺细胞,两个孙子从小就喜欢音乐,大孙子现在是长笛9级,小孙子是二胡9级。每次人家说起时,於君华都是一脸自豪骄傲。
方建雄是真的老好人。他在社区里当志愿者,每个星期二在小区门口值班,帮忙回收废旧电池。为了把这事做好,他还想了个办法,按照5角钱一节电池向居民回收。起初,全家人都不知道他干这傻事,后来他每个月退休工资不够花,於君华才发现不对劲,老方平时这么节俭,哪里需要花那么多钱呢?一逼问才知道,原来方建雄每月贴补了好几百退休工资。儿子媳妇劝他:“你年纪一大把了,做做志愿者看看门就算了,还贴钱收什么电池?又没人知道。”方建雄很坚持,他说自己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党员,什么都应该带头,“政府每年都给我们加退休工资,贴点钱算什么,就当没加过嘛。”
家庭教育就是上行下效,在这个家里,方建雄和於君华一直是相敬如宾,从不争吵,这给三个孩子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方建雄的母亲现在90多岁了,於君华经常会抽时间去看望她,为她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之前,方建雄的几个兄弟姐妹说要把老母亲接到每家轮流照顾,於君华为难地和媳妇商量,没想到媳妇丝毫不介意,爽气地答应:“接奶奶来吧”,然后很迅速地把房间打扫好腾了出来。儿子、儿媳对方建雄夫妇也很孝顺,每年为他们出资旅游。去年夏天小孙子应邀到韩国参加演出,可以有一家长陪同,儿媳把这难得的机会让给了公公,她说:“爸爸,你年纪大了,出国的机会不多,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去玩玩。”方建雄乐呵呵地接受了。
今年夏天,上海市妇联举办“纸音杯”家庭音乐大赛,街道的人知道后就极力推荐於君华祖孙三人去表演。这下家里可热闹了,两个孙子和奶奶一同策划节目、排练,长笛加二胡,再加上舞蹈。
比赛的这天,他们这家特殊的组合不负众望,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杀入到决赛。也许不仅仅是他们的才艺让人折服,更是他们这一家特殊的经历打动了大家。於君华的心里也很感慨,看着眼前的两个孙子,她不禁又想起了自己过往的一生,才华横溢的前夫,艰难的守寡日子,方建雄交给她的100元工资,送女儿出国,给孩子们操办婚礼,陪小孙子学二胡⋯⋯很多事情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