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谙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乙亥杂诗》
昨天写了《【单口】中国互联网不是无聊而是无知》,引发了一个小讨论,我觉得不错,至少在不少人惜墨如金的今天,能引起几个人回复的兴趣,说明这文章写的还算值得。之所以叫【单口】就是因为自感说的这些与多数人的理解不同,所以得到支持的机会很少,很可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说。
今天特草此文,是希望能和认真阅读此文且有同样思考的人交流。
从市场细分说起
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提出过市场细分的概念。其大意是把整个市场总体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类似特征或表象的区域市场,同一区域的消费者其诉求心理、消费能力、购买欲望是相对一致的。
当任何产品进入成熟期之后,消费者对某类产品认知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消费者就具备了根据自身条件自主来选择和辨别该类产品的能力,国内的互联网及其产品也是如此。
当网民(消费者)对互联网及其产品具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多数用户已经可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产品选择,进入了寻求满足定向需求的阶段,从而不同的用户被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市场。市场细分引发了服务细分,从而根据不用网民消费能力和阅读习惯的专业网站应运而生。
道理如此,心智健全的人大多可以理解。接下来就是不容易理解的了。
牙膏问题
早前在某次关于企业发展的讲座上,听到主讲人谈到牙膏是“暴利”产品,用主讲人的话来说:“外国品牌进入之前,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卖牙膏原来可以这么挣钱。”,事后我查阅了关于牙膏的资料及国内外牙膏市场的一些情况,先引用以下论据:
A.“刷牙率,已从过去的百分之三十,上升为百分之七十”,其中城镇的达到85%,农村的达到50%,市场分析可以看到还有30%的人口没有刷牙使用牙膏的习惯,农村是一个等待普及的市场。”
B.“中国牙膏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仅1998年,全国牙膏产量便达到28.07亿支,比1949年增长133.6倍,1999年全国牙膏产量28.65亿支,2000年达到36亿支,比去年的增长了25%。”
C.“按1949年中国人口的5亿与2000年中国人口13亿计算人均年耗量由解放初的0.42支提高到2.8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理解,无论因为前期的影响还是后天的服务,互联网很难对群体性的大众用户收费,多数业者会说网民都认为互联网及其服务是应该免费的,并且只能是免费的,263的电子邮箱一收费之后跑了很多人,就是这个问题。
现在把关于牙膏的A.B.C三个论据,对应到上网率、网民人数、单位上网时间来看,很多原理都是相同的。当然这有二个前提需要说明,一是在信息业普及的同时,其相对的使用成本是在逐年下降的,而牙膏等轻工业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和生产率的上升,其生产成本级别是持平的。二,很多人会理解牙膏是生活必须品而网络不是,对此这完全是观念腐朽的影响的。当然这些与本文的观点没有本质关系,就是信息产品与牙膏作为各自行业产品来说是有可以共同参考的价值。
从牙膏的使用人群对应到上网人数,从刷牙率对应到上网率,从单位牙膏需求量对应到单位网络产品需求量来看,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牙膏的价格可以从较低价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价格,为什么网络产品不能从零价格或者低价格上升到一般价格,或者较高价格?
这个价格上升的问题很多人可以理解,但是从无到有,从免费到收费的过程,可能很多人却无法接受。说到这,就需要谈下安全套,其本身作为一种轻工业产品、生活用品来说,最初也是免费到国人手中的,如今情况却是今非昔比(这恐怕大家都知道吧?)。
如果有人把这看成一个盈利方法的问题,那么只能说你肤浅,如果把这看成一个跨行业原理分析的话题,也只能说明你幼稚,(如果是这样,应该谢谢你的赏识,可惜我还没那么深的造诣,能分析这些),我这个论证的目的是:“互联网业者不仅仅要了解互联网,还要学习专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
有一句话说的好:“美国西点军校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国的20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学的不是所谓的“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是什么意思,而是其治国、用兵的原理。
当然我只是一个后学者,每周固定去听讲座、听内训也说明我自知是浅薄之人,草此文是希望能和其他善于思考学习的同志共勉。
最后,说实话,由于要在Donews这种所谓写作社区里发文章,并且需要把文章的主题明着写出来,确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是因为Donews里断章取义的人不少、自以为是的人不少、重熟轻生的人不少,甚至作为一个新型行业来说,倚老卖老的人也还是有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