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人村的明眼人

(2007-08-02 22:53:23)
标签:

盲人村

明眼人

朱望国

分类: 路上纸上
2003年作品。
 
>>>题记 盲人世界一盏灯
   
   
他的父母是盲人,周围是盲人,他生活在一个向往光明的世界。
    盲人的孩子早当家。4岁时,他就牵着盲人叔叔们上街,8岁时,他开始为盲人阿姨们挑水,15岁时,他远涉十里铺,为盲人街坊们排队买猪肉。
    岁月沧桑,昔日少年伢已成今日的小组长,不变的是那份热情和赤诚,数年风雨,宛如一日。尽管日子很清苦,但他总说:“应该的,毕竟我是明眼人嘛!”
    他和盲人们是好朋友,他一直被这群特殊朋友的乐观和自强感染着,感动着。四十多年来,他为他们送去光明,他们也为他点亮着那盏心中的明灯。 
 

    8月25日上午十点,汉阳郭茨口一个被称为“盲人村”的地方。
    一间简陋的杂货铺里,嘹亮的歌声飞出窗外,穿越小巷。屋里,上十个盲人簇拥在一起,一人弹电子琴,一人拉二胡,其他人坐成一圈放声高歌。他们一首接一首地唱,尽管所有的眼睛始终都紧闭着,但那一双双布满鱼尾纹的眼角,泛出丝丝笑意。
    这群特殊人里,只有朱望国一个人能用眼睛感受此刻的欢乐。他是这家杂货铺的老板,整个“演出”中,这个惟一的“明眼人”前后张罗,忙得不亦乐乎。
    作为郭茨口社区居委会分管盲人村的小组长,朱望国经常请盲人街坊们到家里来玩,和他们在一起听收音机,弹琴,唱歌,聊天。像今天这样的“演出”,早就是家常的节目了。
   
    他是盲人的儿子
   
    1964年,12个来自武汉三镇的盲人在汉阳郭茨口自发办起了盲人工厂。随着工厂的发展,盲人越聚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七八十人。工厂最初生产耐火泥,1972年转产五金,耐火泥厂房和仓库就被改造成了盲人宿舍。以这两排宿舍为中心,盲人们建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盲人村”。
    朱望国的父亲是这12个盲人之一。
    创办盲人厂的时候,要办各种手续,12个“盲人叔叔”便由当时惟一的“明眼人”朱望国牵着,一个拉一个,排着队走在前往各种部门的路上,差不多走遍了郭茨口。那时,朱望国才4岁。
    特殊的童年让朱望国从小就懂得如何照顾盲人。大人做饭,他就在一旁递个味精胡椒粉;大人进出门,他就帮着开开关关。8岁的时候,朱望国已经会挑水了。“那时村里还没有水龙头,吃水要靠挑。”他不仅帮父母挑水,还主动帮村里几个盲人阿姨挑水。
    15岁那年,村里有家人办事要买猪肉,当时必须去几公里外的十里铺,而且还要凌晨四五点就去排队。这可愁坏了他们。朱望国自告奋勇:“那有什么说的,你们都是我的长辈,我去。”
   
    他为盲人送光明
   
    我们正和朱望国聊着,郭茨口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来了,问朱望国村里人对刚刚建起来的盲道有什么看法。多年来,朱望国一直担任着盲人村的小组长,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和外界之间,他架起了一座桥。
    “政府给村里修了条盲道,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呀!”朱望国说,现在,村里人出村是方便了,可坐公共汽车依然是个问题。遇上这种情况,朱望国只要稍微有点空,就会陪他们去车站,和他们一起等车,帮着看车号,扶他们上车。为了方便盲人买东西,朱望国开了这间杂货铺,给大伙捎些生活日用品。
    由于盲人的特殊原因,防火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天晚上,有位小名叫“狗子”的盲人在家里抽烟,烟头无意中碰到了蚊帐,烧着了,“狗子”闻到了烟味却看不到火,急得不得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朱望国赶到了,避免了一场火灾。自此以后,朱望国每天都要在村里转悠,挨家挨户“巡逻”,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1998年夏天,是村里人难忘的一个夏天。一天半夜,暴雨如注,朱望国家里地势低,才两个小时,水已经淹到了脚踝。朱望国从睡梦中惊醒,一看这情景,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好,就往隔壁盲婆婆家冲。“婆婆家的地势还低些,天晓得淹成么样子了?”
    果然,婆婆家里的水已经淹过了膝盖,婆婆正坐在床边手足无措。脸盆、痰盂、鞋子都在水上漂着。一连几天,朱望国天天到婆婆家里帮忙排水,双脚被污水泡出了毒疮,直到现在,疮痕还清晰可见。
    大雨一直下个不停,为了安全起见,政府把盲人们安排到堤上。盲人们平日里全是靠习惯生活,几十年的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不便。这时,又是朱望国给大伙送去光明:照顾他们起居,牵他们出行,一个拉一个,一牵一大串。“就像小时候我牵他们出门的情形一样。不同的是,现在我成了他们的小组长,而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盲人为他点明灯
   
    “这么多年来和盲人生活在一起,给他们帮忙的同时,我也被他们感动着。”朱望国对我们说。
    朱望国现在住的房子,以前是个大水凼,是盲人们帮着填起来的。“当时,这个凼子有两米多深,少说也填了一年多。那段时间,大家有空就过来帮忙,常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1996年,朱望国患上了糖尿病。医药费太贵了,朱望国吃不消。这次,又是盲人街坊们雪中送炭,为他拿来偏方——用地菜花煎汤喝。朱望国清楚地记得卧床的那一个月,谁送给了他多少钱,谁给了他什么药,谁帮他做家务,谁陪他聊天。
    祸不单行,病刚刚好一点,朱望国就下岗了。一家三口吃饭都没了着落。这时,帮助他重拾信心的,又是盲人朋友。那天,下岗多年的盲人朋友老童来串门:“老朱啊,我现在正在学按摩,不久后,我想自己开个‘盲人按摩’店。今天我给你按着试试看……”
    天气太热,屋里又没有空调,一会儿,老童便满头大汗:“这按摩还真是蛮辛苦的,不过,总比吃救济好。老朱呀,你比我们强,只要自己想方法,就会有出路。”说着,拉起上衣擦了把汗,朱望国扭过头,正好看到老童身上好多穴位都布满了指痕。那一刻,他给自己说不能消沉。
    第二天,朱望国便出去找工作了。现在,他帮别人烧电焊,再附带着开了这个杂货铺。
    “盲人们尽管眼睛看不见,却拥有常人难以想像的生存能力——村里人都会自己做饭、洗衣服、买东西,生活自理不成问题。其中许多人还会玩一两门乐器。现在,好些人正在学技术,自谋生路。你们相信吗?有几个盲人嫂子穿针比正常人穿得还快呢!”和盲人们生活在一起,朱望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乐观和自强。“虽然他们眼里看不见光明,但他们心中却总有一盏明灯。”
   
    后记:
    一天的采访很快结束了,临别的时候,朱望国依依不舍地站在路口,在袅袅升起的炊烟中若有所思:“我现在有个最大的心病,就是村里的用水问题。这里水管老化漏水,一到用水高峰就没水,得到别处挑。我倒没什么,可盲人多不方便啊!”
    我们看得到他双眼里的憧憬,正像他看得到盲人们的憧憬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英雄》影评
后一篇:终结拦江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