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作品。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从12月20日上映后,各界说长道短连篇累椟。论秦王,说无名,英雄论《英雄》。《英雄》的制作班底同样也《英雄》,每位幕后英雄同样可圈可点,都具视听冲击力。
音乐
《卧虎藏龙》的音乐使谭盾成了一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次《英雄》的音乐制作也因为谭盾的加盟而显得底气十足。为了和张艺谋的莫逆之交,谭盾不仅找来了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日本的打击乐团“鼓童”,更是为《英雄》量身定做了《天下英雄》、《在水一方》、《闯秦宫》、《永别英雄》、《风》等数首曲子。
“我觉得浪漫的小提琴音可提供阴、阳两极,阴的方面总叫人想到张曼玉、章子怡;阳的要有沧桑情怀,正是李连杰与梁朝伟的化身”,谭盾说,“大地、和平、天上、人情和男女之情——这是最基本的调子。为此,我找来‘彭童'为音乐表现阳刚的一面,‘鼓童'的鼓法其实正是源自中国战国时代的一种流行音乐,后来传至日本。事实上,这种刚柔并重的乐器演奏,正可以发挥四位演员一静一动一英一柔之态。”为了配合战国时代的电影背景,鼓是很重要的声音,同样,古琴与铙也是充满古意的配器:“整体的感觉是非常浪漫、美丽、沧桑、典雅的。”向来非常喜欢鼓乐的谭盾,这回更亲赴日本找来当地的打击乐团“鼓童”,为音乐表现阳刚的一面。
谭盾跟同是小提琴高手的帕尔曼合作,更进一步增强了《英雄》听觉上的吸引力和冲击力。为了符合电影背景,他跟帕尔曼在演绎方式的配合上下了不少功夫,务求做到中西合璧之效。
在李连杰与梁朝伟大战于水面(水上飘)这一幕中,张艺谋要求谭盾一方面要表达出双雄大战的激烈,一方面又要展现二人在水面上发挥轻功时的安静,这两种前后矛盾的要求叫他费尽周折。但是他还是做到了:用男低音的吟唱伴以古乐,再加入一些电子音效造成的水声,配合画面,既发挥了那股强劲的感情角力,又表现出极度安静,整体感觉很飘逸。
摄影
澳洲人杜可风以前卫摄影风格著称,他为香港实力派导演王家卫作过多部电影的摄影指导,《英雄》是他首次尝试拍武侠片。
在《英雄》的拍摄过程中,杜可风作为摄影指导,负责所有镜头的曝光控制,最早由他提供四色拍摄具体方案,他掌镜的部分主要以文戏为主。
说起《英雄》的摄影工作,杜可风不由夸张地皱了皱眉头,张艺谋要求太高了!这位有点像“老顽童”的澳洲人说,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没与他合作前我还以为自己要求高,现在才发现自己还不够,他要求色彩的统一,又要求用三种颜色表现三个故事,五种颜色分解整部电影,这都是很高的要求。
在“激战胡杨林”那场戏的拍摄过程中,杜可风提出在镜头前加三层滤色镜,一种是enhancing,用于去冷光;一种是coril,用于使胶片变黄;第三种是灰片,可降低感光度。从理论上讲,三个滤色镜能使颜色的效果更好,但在广告圈内小有名气的摄影师赵小丁提出了自己的顾虑:多一个滤镜就多一层介质,很可能使胶片的清晰度降低。结果,成片的效果打消了赵小丁的“杞人忧天”,而张艺谋提出的像夕阳一样的红色调也成功地展现在眼前。大家不得不佩服杜可风老到的经验和高超的摄影技术。
服装
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女士是一位七十多岁的日本老太太,她一直为著名电影艺术大师黑泽明作服装设计,她曾经凭《乱》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大奖。
谈到这次和张艺谋合作,和田女士说,我和张导第一次会面是在2000年11月的东京。张导要求我参照西安兵马俑的样式设计秦国的服装,而当时赵国的服装,却没有任何资料,难度比较大。但和田惠美女士克服了资料短缺的困难,个人独立创作设计了赵国人的服饰、发型和人物妆饰,进而设计制作了秦王以及士兵的甲胄、头盔;在服装定色和款式上,和田女士特地把布质、色彩动作场面做成看上去有点像舞蹈的服装样式,她一个人在北京的一个手工作坊里,完成了所有服装的染色,而染色的染料又是特地从英国和日本精挑细选运到中国的。
和田女士自豪地说:“电影开拍的第一天,在西部大漠当中,骑兵队和士兵穿着由我设计的甲胄和头盔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大家惊呼,好像是活生生的兵马俑在涌动。当然,兵马俑是没有戴头盔的。因为我们请的军人普遍不高(160厘米左右),戴上头盔只为增加高度。在这里我也想展现秦国大军的气势。这个服装设计,我没有完全根据历史。无论是黑泽明还是张艺谋的电影,我设计的服装都体现电影需要强调的部分。这部电影,讲述了英雄的悲剧,也有爱的主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