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里的植物——芦苇

(2018-09-11 22:16:40)

http://s9/mw690/001lvQztzy7nyd1uDs4e8&690



诗经中出现芦苇的诗有四首,其中“蒹葭”一次,出现“苇”三次,其中最有名的非《秦风·蒹葭》莫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琼瑶依据这首诗的内容重新填词改编为《在水一方》,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后经邓丽君翻唱,广为流传。《在水一方》以“绿草”替代“蒹葭”,也没有提到芦苇,但已经让这首诗更加深入人心了。蒹葭就是芦苇,《蒹葭》诗也很容易理解,《在水一方》歌词虽非直译,但意境相似:

http://s12/mw690/001lvQztzy7nyd35Qz9bb&690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http://s8/mw690/001lvQztzy7nyd0Oxpl77&690

诗经中芦苇也有叫苇或者萑苇,假如: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豳风·七月》)、有漼者渊,萑苇淠淠”(《小雅·小弁》)、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前两者都是长诗,而《卫风·河广》则是一首短诗: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成现代汉语很好理解: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http://s16/mw690/001lvQztzy7nyd17q59df&690

这是一首侨居卫国的宋国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相信诗是从生活中来的,当时的芦苇能够用于作筏载人,可以想象这些芦苇该是多粗壮?中国北方是有竹子的,同样在《卫风》中,就有两首诗提到了竹,但是都没有提到竹筏。“一苇杭之”可能就是佛教“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故事的来源。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应该这么理解,一根芦苇渡过江河,周朝的宋国人没有这个能力,来中国传道的印度人也没有这个能力。

http://s13/mw690/001lvQztzy7nyd2684k7c&690

芦苇是禾本科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多年生,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米,直径1-4厘米,具20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最长节间位于下部第4-6节,长20-25厘米;叶片披针状线形,长30厘米,宽2厘米,顶端长渐尖成丝形。

http://s11/mw690/001lvQztzy7nyd1N7oCfa&690

http://s5/mw690/001lvQztzy7nyd1GCX204&690

芦苇的适应性、抗逆性都很强,世界各地均有生长,除森林生境外有水的空旷地都能够生长,包括沟渠旁、河堤沼泽地、沙漠中的湖泊都能够很好生长,甚至沿海滩涂上也能够生长。只要有水,无论土壤湿润还是长年积水,都能迅速生长,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http://s8/mw690/001lvQztzy7nyd2rBRB37&690

芦苇的用途很广,其本身可以作为牧草,其秆为造纸原料或作编席织帘及建棚材料。古代建造的土墙中,南方有竹子的地方土墙中埋小竹子增加其强度,北方干旱地区无竹,则用芦苇代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根状茎叫做芦根,性寒、味甘,适合用于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芦叶治霍乱呕逆,痈疽。芦花止血解毒,治鼻衄、血崩,上吐下泻,主鱼蟹之毒。

http://s10/mw690/001lvQztzy7nyd0SLLX0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