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植物——薏苡

分类: 读书笔记 |
http://s13/bmiddle/001lvQztzy7n6Xo2XSs2c&690
有些植物的古称一般被误解,因为我们的古代时间很长。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这八百年可以改变很多,周朝初年的诗歌传到战国时期,也许已经造成了许多误会。《国风·周南·芣苡》就是一个例子。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如此:
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得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掖起衣襟兜回来。
那么,诗中“芣苡”到底是什么?这是理解诗的关键。诗中采、掇、捋、袺、襭等几个字都是表示采摘动作的动词。一般都把“芣苡”解释为车前草,可是从诗中描述的几个采摘的动作看来,怎么也不像采摘车前草的样子。尤其是这个“捋”字,不可能是拔草或者摘叶子的动作,而是采集果实、种子的动作。另外车前草是药材,不是食物,那时也没有采集药材到市场出售这一说法,因此,采集药材根本不会“采采芣苡”这样的阵势。有人认为,虽然车前草不好吃,但遇到了灾荒了,妇女们只好采来充饥。而事实上,这首诗读起来有欢快的节奏感,能够充分体会到喜悦的场面,而不是灾荒的样子。
http://s11/bmiddle/001lvQztzy7n6XqAsMq4a&690
我查资料,发现这种说法起源于《尔雅》。这是一本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被称为“辞书之祖”,其权威性可想而知。也是儒家的经典,既然《尔雅》这么认为的,所以历代都把芣苡解释为车前草,虽然大家都心疑虑,只能编各种理由自圆其说。唐诗中也把车前草称之为“芣苡”,其实这并不是唐朝人把车前草称之为“芣苡”,而是唐朝诗人故意用古词,这与当代人附庸风雅差不多。
http://s10/bmiddle/001lvQztzy7n6Xr7JsBb9&690
直到近现代,终于有学者考证出“芣苡”并非车前草,而是薏苡,也就是常见的薏米仁。当然学者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从《尔雅》之前的甲骨文中找到依据。把芣苡理解为薏苡,那么诗中的一切疑问都可以解开。
http://s5/bmiddle/001lvQztzy7n6Xrl0sA94&690
薏苡是我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是禾本科一年生粗壮草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多生于湿润的屋旁、池塘、河沟、山谷、溪涧或易受涝的农田等地方,有野生,也有栽培。我们食用的一般都是规模化种植的,贵州省兴仁县是中国薏仁米之乡,约种植了60万亩,占全国薏仁种植面积的80%。
http://s5/bmiddle/001lvQztzy7n6XrheZed4&690
薏仁米的种子去壳之后的仁,就像稻谷去壳之后为米一样,称为薏仁米。薏仁米具有消热祛湿、消肿排浓和健脾等功效,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食用,对于中老年人更是日常滋补和美容佳品。
中医学认为,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胃、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上说:“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祛湿。增食欲,治冷气,煎服利水。苡仁根捣汁和酒服,治黄疸有效。”
http://s12/bmiddle/001lvQztzy7n6XrdEo35b&690
现代人,谁的肠胃没点毛病?因此时不时地吃点薏米粥、薏仁汤什么的,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