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消化文字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今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无论电视还是报社记者见人就问:你读书了吗?五花八门的回答,让我听的都哭笑不得。据调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阅读水准仍然较低。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
我也喜欢读书,喜欢行路。因为“读万卷书”,所以要“行万里路”。在山水之间游离,是为了消化腹中的文字,让文字展开,印在山水间,让文字回归自然。其实,我并没有读多少书,作为一个装饰品,买了许多的书,置于书柜里,而且加锁,并贴有“私人藏书,概不外借”的字条。
书不断的增加,柜子也不断的增加。那些年,最让我头疼的是,将来搬家,这么多书怎么办,几大柜子的书,需要很多人搬,因为我担心的是,搬书中间会不会丢失,万一有人趁机要一本,或者干脆偷几本,那该如何是好。因为在我的记忆力,很少有人借书的,当他们站在我书柜前感叹我的藏书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私人藏书,概不外借”的字条。即便抹不开借出去几本,也要在柜子里放一个纸条,×××借书一册,书名为:××××。
我有那么多书,有的很少去翻动,有的书全然是新的,书页内没有翻动的痕迹,即便丢失,警察破案都没有一点线索,因为没有一个指纹。也不知道我是爱书,还是不爱书,我也在问自己,花销那么钱买那么多书,不是用来看的吗?真的是用来收藏的,还是真的来装点门面,充当文化人而已。
欧阳修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这三上,不是让人效仿的,而是让人学习的,学习这种精神。我也三上,厕上、床上、车上,厕所如常放着书、床头也如常放着书,车上也放着书。厕所的一本《词综》上册,放了半年,都熏出味了,也没有翻上几页。床头的《全唐诗》第一册都摆放了几个月了,连一页都没有翻动,车上的就别说了。
在旧居40多平米的阁楼上蜗居了20年,去年还是搬家了。这时,倒没有了当初为搬家搬书的事头疼了。几千册本想连书柜捐给村里学校,或者大队部阅览室,却被拒绝了。由于急于搬清,除留下几百册譬如:史记、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等工具书外。那些20年的藏书,该送人送人了,该卖废品卖废品了,全然没有暗伤感。“私人藏书,概不外借”的字条依然贴在柜子上,但柜子已经连字条一起送人了,借书的字条散落了一地。我庆幸那些书被人借走,否则它的结果和这里的书一样的命运。究其原因,就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覆盖,读什么文字,在网上随时搜到,查不资料,不用在书本上翻阅,点击百度即可出现,所以书也就淡出了我的视线。
书没有读多少,我自己的书都出版了不少,卖不出去的书,堆在哪里依然尘土盖上了厚厚的尘土,最后除新出版的书外,其余的全部当做废品处理掉了。书处理掉了,旅行还得有继续。说真的,书读进肚子里不多,但山水印在脑子里的不少。祖国的名山大川走了大半,新评选的105家AAAAA景区,我去了65个,虽然算不上多,但也不算少,我我还的继续游离。
喜欢写游记,喜欢写点旅行心情、人文典故、风俗人情,让后把它们融入心情,也把心情融入大自然,写点体验,写点体会。虽然文字不够清新、语言不鲜明、字里行间透不出清秀,但只是我个人心情而已。喜欢桂林的山水,因为它清秀;喜欢呼伦贝尔草原,因为它碧绿;喜欢西湖的湖光山色,因为它俊秀;喜欢五岳独尊的泰山,因为它雄伟;喜欢黄山的玉屏楼,是因为迎客松挥展双臂欢迎着五湖四海的宾客。……
不是到所有的地方都能写出东西,有的去几次都没有感受,所以就没有写。有的是太美了,无法用我所读的文字里找到描写的词句,也就作罢了。旅行还是继续,书还要继续读,无论纸质还是网络,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书还是要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