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商贾云集的汴梁,繁华似锦的东京,一幅《清明上河图》把当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城描绘的淋漓尽致。十里汴河十里风光。汴河两岸,亭台楼榭,旌旗招展,人来人往;你买我卖,推车赶牲,男女老少,踏青游园,进庙烧香。汴河之上,彩虹桥、九龙桥、双亭桥,水光潋滟、波光粼粼,船来船往,大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
从开始,作者就一笔把人带到疏林薄雾中,映入视线的是掩映着几家茅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的安静之所,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游福寺的香火依然很旺盛,那些善男信女,这样的真诚一定感动了上苍。街市上,踩高跷、气功喷火、杂技表演、木偶戏应有尽有。
张择端一幅流传千年的《清明上河图》以它814个人、73头牲畜、170多棵树、100余间楼阁29艘船舶,均呈献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画卷上,真的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历经千年画卷仍在,画画的人已经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惜当年繁荣鼎盛的北宋都城,几经洪水,已经淹没在烟波浩淼的水底下。
一千年前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把它从现实搬进了画卷,一千年后,当代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搬进了现实。如果说一千年前,张择端画它是为了展示当时的繁荣景象,那么现在开封人拓展它则是为了给后人圆一个梦。
站在当年最繁荣、最喧嚣的虹桥上举目四望,尽管花费重金打造,可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当年的场面,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原来的面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看到现在的汴梁城,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