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上河图

(2012-04-08 12:28:38)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清明上河图

商贾云集的汴梁,繁华似锦的东京,一幅《清明上河图》把当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城描绘的淋漓尽致。十里汴河十里风光。汴河两岸,亭台楼榭,旌旗招展,人来人往;你买我卖,推车赶牲,男女老少,踏青游园,进庙烧香。汴河之上,彩虹桥、九龙桥、双亭桥,水光潋滟、波光粼粼,船来船往,大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

从开始,作者就一笔把人带到疏林薄雾中,映入视线的是掩映着几家茅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的安静之所,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皇家宫廷里,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汴河两岸,玩杂技、吹糖人、拉洋片、打把势卖艺,一片繁荣;大船上,达官贵人,王孙公子,畅游汴河两岸风光,一面欣赏歌舞,一面饮酒作乐。大船小船,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撑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 p="">     骑马坐轿、赶车挑担、赵太丞家,三个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说了一千年,也不知道疲惫。叫买叫卖,马帮、驼帮,车水马龙,平桥观鱼处是谁在那观鱼,一观就是一千年。

    彩虹桥下杨志卖刀处,依然能听到英雄穷困潦倒无奈的叫卖声。十千脚店来往的酒客,在那里已经休息了一千年。王员外家的门楼下,已然人山人海门庭若市。王大小姐脸上透着几分羞涩,纤细的双手捧着大红的绣球,张望着下面的人群,看了一千年,也没有相中哪一个。

游福寺的香火依然很旺盛,那些善男信女,这样的真诚一定感动了上苍。街市上,踩高跷、气功喷火、杂技表演、木偶戏应有尽有。

张择端一幅流传千年的《清明上河图》以它814个人、73头牲畜、170多棵树、100余间楼阁29艘船舶,均呈献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画卷上,真的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历经千年画卷仍在,画画的人已经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惜当年繁荣鼎盛的北宋都城,几经洪水,已经淹没在烟波浩淼的水底下。

一千年前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把它从现实搬进了画卷,一千年后,当代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搬进了现实。如果说一千年前,张择端画它是为了展示当时的繁荣景象,那么现在开封人拓展它则是为了给后人圆一个梦。

站在当年最繁荣、最喧嚣的虹桥上举目四望,尽管花费重金打造,可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当年的场面,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原来的面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看到现在的汴梁城,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中白洋淀
后一篇:南阳凭吊卧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