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白洋淀

标签:
文化 |
那些头箍白色毛巾、身穿白色对襟短褂、腰别三八大盖、端着旱烟袋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的雁领队,早已被写进了中国革命史册,他们的故事依然脍炙人口的在民间传诵,安新的白洋淀更是不能够忘记,因为说不定哪一个就是他们的先人。到白洋淀去不仅是缅怀先烈,更多的是重温他们的精神,他们那种大无畏是民族的支柱、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屈不饶的气节。
在白洋淀就义的是烈士,生还的是火种,当年的芦苇荡依然在凛冽的风中摇曳,划桨的小船在水面上荡漾。这不是雁领队员在与日寇周旋,而是游客的观光船在芦苇荡中穿梭游览,几条船上的游客还你一瓢、我一瓢的舀着水相互泼洒着嬉闹,今日的白洋淀一片幸福与安详。
淀是深于沼泽、浅于湖泊的不规则的水域。白洋淀水产丰富,人民虽不富裕但也生活安宁。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鬼子进了中原,宁静的白洋淀不再宁静,与大中国一样被白色恐怖笼罩着。于是,这里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奋起反抗,不给侵略者一丝喘息的机会,勇敢地捍卫家园,捍卫土地,不许他人践踏。于是,雁领队的故事逐渐在民间传扬开来,截粮食、炸军火,神出鬼没使敌人束手无策,使敌人听到“雁领队”三个字就闻风丧胆,“雁领队”为华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插着太阳旗、端着机关枪、留着八字胡的日本兵早已和他的机动船一起葬身在白洋淀里,为他们的侵略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前来观光的日本客人在畅游白洋淀之余,内心平添了对中国人民的忏悔之意,他们将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因为那是赤裸裸的侵略,不容更改的罪恶。
还记得电影《小兵张嘎》里的嘎子吗?他机敏、勇敢,不谓艰险巧与敌人周旋,杀鬼子、炸炮楼,成为了了不起的民族小英雄。顽皮是少年的天性,机智才是一般人身上所没有的,嘎子的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做考证,但作家徐光耀对嘎子的故事绝不是杜撰来的,一定有他的原形人物存在,要不在白洋淀景区怎么会有“嘎子村”?
“嘎子村”四周环水,红的、白的、粉的数十种荷花争芳斗艳,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荷园。雨滴在荷叶中滚动,象一粒粒珍珠闪烁着光芒。辛勤的蜜蜂并没有顾及雨的存在,依然劳作着,采摘自己的果实。同样游兴未尽的游客,把目光向撒网一样,撒出去,怎么也收不回来,而是随着芦苇荡摇曳。
偶尔有人将一粒小石子扔进芦苇荡,惊起一两只野鸭噶然飞起。曾经几度干涸的白洋淀,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也拿起锄头种起了庄稼。尽管白洋淀已经有水多年了,但地势较高之处依然有农作物生长着。鱼在船的周围跳跃着,是在欢迎远方的客人,还是在炫耀自己的肥美。我早听说,白洋淀的鱼虾味道非常鲜美,肉质细腻,口感鲜美,是难得的美味。
傍晚的白洋淀平静而又祥和,几百只河灯漂浮在水面上,寄托着点点哀思。雨停了,芦苇荡在轻风中摇曳着,仿佛在给游客讲述那从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