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洞寻梦

(2010-09-10 08:41: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洪洞寻梦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600年来,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洪洞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这是很多人传说的老家。一个大大的隶体“根”字影壁是洪洞的标志性景观,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据悉,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公元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第二代大槐树是一代古大槐树滋生,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祖辈们在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每每我都望着西方沉思:那棵老槐树依然挺拔吗?那槐树下的烧饼依然飘香吗?几百年的远离,我的祖辈们就像是远离大树的叶子,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多少年我做同一个梦,有一天登上洪洞的土地,拥抱老槐树。有一次,我梦回洪洞,我抚摸着大槐树说:记得我这游子吗?我还记得你用你的果实,救活了方圆百里的乡邻,我还记得那个月夜,祖辈们聚结在你的脚下,就要成为他乡的移民,从此我的祖辈离你远去,踏上一条不归路。这一别就是几百年,几百年的我们远离你。

   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我们的先民们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搭在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我知道在山西大批移民中不只是洪洞县,移民分布在晋南与晋东南一带的太原府、平阳府、汾州、沁州、泽州等。平阳府人口最多,洪洞又是平阳府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因此,洪洞移民的数量较多。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统一押解上路。

   洪洞移民有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有诗云:“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我一梦醒来,嘴里还是不停唠叨着这样一句话:洪洞是我的家吗?那里有我的根吗?我反复念叨着。洪洞,你就是天边的那一片白云,或远或近,总是围绕着我,在我的上空中飘荡;

   洪洞,有一种隔离不舍的,在记忆中抹不掉的,在梦中总能念起的感觉,那就是你在我的心灵,一种情感的寄托;洪洞,在绵绵的雨中,弯弯的阡陌上,我毫无目的的游荡。剪不断的思绪,总有一根线相牵,因为那里有我祖辈魂牵梦绕的老家。

   洪洞是编织的,如梦,丝丝缕缕,是春天摇曳的柳枝。跨过那桥,随风舞动的笛,去追那长长流水,去刈那青青的蒹葭草和绿。放飞那群燕子,与天上的白云,小桃的红涂抹着春的美丽,淅淅的雨里,升起的炊烟,仍然是桃园人家。

    几百年的那一天,我的祖先和众多的移民难舍难离地远离故土,他们走的那样匆忙,那样无奈。老人哭,孩子叫,一步一回头,一步一落泪。众人散尽后,只有天边闪烁的星星,陪大槐树在那里凝望和守侯。走了的,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大槐树的眼泪流干了,在绝望中离我们远去,去的更遥远。又是几百年后,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第二代大槐树长满了绿,继承了父辈的寄托,挂起了风铃继续在等。

   在落叶的日子里,大槐树没有把我忘记,留在我心里的那份牵挂,重新点燃树上的那片绿,那风敲打着风铃,是不是你在召唤远在天涯的我?

   追溯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以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高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因此六百多年来,亿万大槐树后裔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情感浸润,当地经济、文化、风俗的相互渗透、融合,积淀了独特宝贵的大槐树根祖文化资源,而这一资源也成为了华夏“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清楚,哪里有大槐树后裔,哪里就有大槐树文化。

   从那以后的几百年里,我们离乡背井的先民们,每年都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地回乡祭祖。他们以大槐树为标志,焚香、献供、跪拜来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京剧《苏三起解》里有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这句话,我特别不爱听,听起来也特别的刺耳。但我不用为其辩解,我也知道其中缘由,其实正确的解释是:洪洞县衙没好人,苏三在洪洞县衙被屈打成招,从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大家并不要为这一句戏剧台词曲解了洪洞,那就冤枉洪洞人了。

    近几年,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这样在亿万大槐树后裔思乡念祖的情感浸润之下,积淀下来的文化现象。这样的祭祀有史可考、有籍可查、脉络清晰、宗亲有序,成为我国祭祀文化中的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雨巷寻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