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禮大菜(二章)/齊鳳池 2017-08-08
标签:
饮食随笔 |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
| 崇禮大菜(二章)/齊鳳池 2017-08-08 |
| |
|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bline.jpg |
|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facebook.png |
| 齊鳳池 東北有道大菜叫豬肉燉粉條,崇禮也有一道大菜叫豬肉白菜豆腐豆芽熬粉絲。它和東北的豬肉燉粉條差不多,只是燉和熬用詞上的差別,其實概念是一樣的。 崇禮的大菜,確實有崇禮的地方特色和風味。今年六月,白旗上窩鋪的建軍兄弟接我去他的農家採摘園小聚。 他的採摘園的樹莓還沒成熟,他說八月份就能摘了。 對於樹莓是什麼樣的,味道如何我沒見過也嘗過。聽建軍說很不錯,而且賣的價不低。 到中午吃飯時,他配菜,他弟弟掌灶。他從冰箱裏拿出一塊五花肉,切成三角形薄皮,不去皮。目的是少代瘦肉。他弟弟在大勺裏放上油,油熱後把切好的五花肉放勺裏翻炒,肉熟後,放一把蔥薑蒜,炒出香味後,加入少許醬油,提味。 然後,把切成方塊的大白菜放勺裏翻炒。之後,把豆腐切成小塊,再把生出芽的黃豆一起放勺裏,最後,用刀把馬鈴薯粉切成兩半放入大勺,加兩大瓢水用大火燉十分鐘,加氧的煤氣灶火很旺,一會兒大勺裏的肉片豆腐白菜豆芽粉條就沸騰了。他弟弟在勺裏放鹽,又加了一些調料。就出勺了。 這道菜的特點,肉香不膩,粉絲光滑筋斗,肉香味足。不僅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有久遠的飲食文化底蘊。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真正的文化在民間。幾百年來,甚至上千年來,崇禮人一直延續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這種吃法,其實,崇禮人這種普通傳統的吃法,就是崇禮的飲食文化。 ◆尚品手擀面 崇禮的尚品手擀面館,很有名氣。每天顧客爆滿,來這裏吃面的,大都是北京天津和來這裏的遊客。儘管這裏的手擀面十塊錢一碗,但坐在桌前等著叫號的客人,還是很有耐心。 尚品的手擀面,的確是人工檊的。雪白的麵條,筋斗細白如絲,下鍋煮,不麵糊,更筋斗。吃起來光滑有咬勁。攉湯的鹵有六種,有普通的番茄雞蛋鹵,榨菜肉絲鹵,蒜薹肉丁鹵,木耳雞蛋鹵,豆角肉雞蛋鹵和口蘑肉打鹵。這些鹵,盛在六個不銹鋼的長方形盒子裏,客人想吃哪個隨便點。只是打的鹵很稀,鹵裏的食材很少。 我聽當地老人說,崇禮的手擀面很有歷史,可以追溯上千年。據史料記載,麵湯,最早不叫湯,叫餅。剛開始實際就是面片湯,將和好的麵團,托在手裏撕成片,下鍋煮熟。湯餅又叫煮餅。據《齊民要術》記載:先揉搓到筷子粗細的條,切成一尺長的段,在盤裏盛水浸著。再在鍋邊上揉搓到韭菜葉那樣薄,下水煮。 今天我們吃的麵條,古時候稱湯餅。據宋代馬永卿《懶真子》所載:“湯餅即今長壽面。”清人俞正《癸巳存稿》記載:“麵條子曰切面,曰拉麵,曰素面,曰掛麵,曰湯麵,亦曰素餅,亦曰水引面。”湯餅因用刀在案上切面,不再用手托,故稱不托,湯餅需用水煮,故稱水引餅,亦有稱水餅。湯餅色白如玉,故又稱湯玉。 湯餅起源於漢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宋元時期麵條制法漸多,北宋市場上的麵條名品有十多種,其中有素面、插肉面、大燠面以及桐皮熟燴面。明清時期出現了抻麵、刀削麵等品種。 崇禮的手擀面,起源於哪個年代,我沒考證。我關心的是他的面和鹵。我來崇禮,經常品嘗尚品的手擀面和鹵。 崇禮不產小麥,尚品的麵粉是從外地引進的上等精粉,所以擀出的麵條不僅筋斗,而且細白如絲,下鍋煮,不麵糊,更筋斗。吃起來光滑,筋斗有咬勁。早上到尚品來一碗手擀面,點一勺口蘑肉丁鹵,攪拌均勻,再來兩瓣大蒜,吃的是有滋有味,到了中午,我還沒有餓的感覺。 有人說崇禮的手擀面十塊錢一碗太貴了。如果你站在櫃檯,看到廚房窗口裏,那位彎著腰煮面的老頭,你就會想到,這裏賣出的一碗碗麵條都是他親手擀的。當你看到他腰彎的站姿,你就會覺得十塊錢一碗手擀面不貴了。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