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真有好吃的/齊鳳池
(2013-03-03 06:46:29)
标签:
饮食随笔 |
唐山真有好吃的/齊鳳池
2013-03-01
皮皮蝦
唐山沿海盛產皮皮蝦,每年春天和秋後,又肥又鮮的皮皮蝦一上市,家家的餐桌上肯定是少不了又肥又鮮的皮皮蝦。
皮皮蝦是唐山最有名的特產,也是國內皮皮蝦的產地。唐山有四大特色產品,皮皮蝦,麻糖,棋子燒餅,餎餷,皮皮蝦列為之首。
皮皮蝦,學名叫“蝦蛄”,又叫爬蝦,它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掠蝦亞綱,口足目。俗稱皮皮蝦、蝦耙子、蝦公駝子、琵琶蝦、螳螂蝦、攋尿蝦。
唐山沿海的皮皮蝦,個大肉肥味道鮮美。公的個大,母的個小,區分皮皮蝦公母的方法,活的皮皮蝦,母的脖子下麵有三條白道,蒸熟後分辨母的方法是,看大爪後面的第一個小爪,如果下有是兩小爪,就是母的。公的沒有。不過,公的皮皮蝦個大肉肥,母的個小,肚子裏有很香的子。
做皮皮蝦的方法很簡單,不炒不煮,用大鍋蒸。在蒸的時候,在鍋裏放一點水,因為蒸皮皮蝦時,皮皮蝦本身就出水。
把皮皮蝦放進蒸鍋裏後,在皮皮蝦上面撒上少許的鹽,然後翻幾下,把鹽攪拌均勻。鹽不要放的過多,適量最好。因為皮皮蝦本身就有鹹味。
把皮皮蝦放進蒸鍋裏後,用大火蒸十五分鐘。打開鍋後,蒸熟的皮皮蝦,公的彎曲著身子,母的挺直著身子,紫紅紫紅的皮皮蝦,散發出一股撲鼻的濃濃的海鮮味。把皮皮蝦從蒸鍋裏揀出來,放在一個大盤子裏,放涼了就可以吃了。
吃的方法,把頭揪掉,從皮皮蝦的兩邊把蓋掰開,要小心,不要扎手,因為皮皮蝦的身上都是尖,很鋒利。不小心很容易扎手,紮住手,就流血。
我每次吃皮皮蝦,一不小心也扎手。當然,沒吃過皮皮蝦的不會吃,也不知道怎麼吃。就更容易扎手。有的人第一次看到皮皮蝦,不但不敢吃,還覺得害怕。
去年秋後到北京會親家,正好是秋後皮皮蝦最肥最鮮的時候。為了會親家,我特意買了幾斤好最好的皮皮蝦帶到北京叫親家品嘗。
皮皮蝦蒸熟後,我端到桌上,親家母看了皮皮蝦害怕得雙手合十,低著頭直作揖。親家母是張家口沽源縣人,她沒見過皮皮蝦,也沒吃過皮皮蝦,所以第一次見到像蟲子一樣的皮皮蝦覺得形狀可怕。女婿第一次到唐山吃皮皮蝦時,也不會吃,是我女兒一個個剝好後給他吃的。當他品嘗到皮皮蝦的鮮美味道之後,女婿第二次來唐山就會自己吃了,而且,吃起來也很專業了。
去年,唐山的皮皮蝦剛上市的時候一百塊二斤,過個三五天就一百塊三斤了,等到皮皮蝦大量上市的時候,五十塊就能買三斤了。
我記得2010年,皮皮蝦剛上市的時候,十塊錢三斤,今年最賤的時候,也沒掉下來一百塊三斤。物價的飛速增長,使皮皮蝦的價格也跟著猛漲上來。過去很普通的皮皮蝦,一下漲的比螃蟹大蝦還貴了,究竟是什麼原因,老百姓真的搞不清。
記得我小的時候,皮皮蝦根本就沒人吃,買蝦時發現蝦裏摻上一個皮皮蝦都挑出來。那時候,皮皮蝦只能做蝦醬用。根本就上不了桌面。
現在請客,辦事的席面上離不開皮皮蝦。皮皮蝦成了餐桌上高檔次的海鮮品,比大蝦元寶蝦螃蟹還時尚。
針對皮皮蝦發生的質的變化,我在想,過去唐山人不吃的東西,今天突然成了這個時代最昂貴,最顯赫,最受寵的美味了。
針對這種反常現象,我認為,此現象,就像我在前面文章裏說過的那樣,我們真的不要小看任何東西,任何事物,更不要小瞧我們身邊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因為,隨著時間變化,隨著環境的變化,有時,聽了某個人的一句話,或在某一段時間裏,或在某個特殊的瞬間。人們對某種事物忽然就可能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一些很不起眼的小東西,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可能一步登天。甚至一夜間就成為這個時代紅人,甚至,就當了你的頂頭上司。
唐山的皮皮蝦就是很好的例子。
酥糖
女兒在北京上大學時,她的同學王松家在石家莊附近的定州一個小村,王松每次從家回來都帶些家鄉的鴨廣梨、大櫻桃、金絲小棗等好吃東西給女兒吃。女兒每次回學校也忘不了給王松帶些唐山的特產。
王松最愛吃唐山的酥糖、棋子燒餅和萬里香粉腸。女兒上大學的幾年裏,王松吃夠了唐山的酥糖。只是棋子燒餅和粉腸還沒吃夠,她們就畢業分手了。
有一次,我去北京看女兒,中午邀請王松一起吃飯,在酒桌上王松問我,叔叔唐山的酥糖是怎麼做的,怎麼那好吃。我邊喝酒邊給王松講酥糖的製作方法。
酥糖是用花生米、白砂糖、小麥麵粉、綿白糖、糖玫瑰、香油、飴糖做的。製作方法,先將花生米炒熟、磨成碎面,把食用糖熬成糖稀,按比例攪拌城焦黃的顏色。然後杆成薄薄的片狀,一層一層的放好,切割成有規格的長條,放冷後就可以吃了。
我還告訴她,今天我給女兒帶的酥糖,是我們當地一家很有名的酥糖世家做的。他家做酥糖,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賣酥糖的老頭,個不高,穿戴非常乾淨,看上去就像六十多歲的樣子。有一次我買酥糖隨便問了一下老頭多大歲數了。老人說,我今年整八十五周歲。我趁老人約酥糖的時候,仔細端詳了一下老人。
老人一點也不像八十多歲的樣子。老人面色紅潤,頭髮花白,上身穿一件家做的土布織的對襟灰色上衣,下身穿一條肥大寬鬆的土布黑褲,腳下穿一雙家做的白底黑面的圓口布鞋,褲腳用黑布帶繩紮著,身邊擺著一個土黃色的椿木箱子,箱子明光鋥亮,箱子裏擺滿一層層碼好的酥糖,每層酥糖下用一張草紙隔開,為了酥糖不粘連。
我聽老人說,他從唐山地震之後就開始賣酥糖。因為退休後沒什麼事了,就把年輕時學的手藝又拾掇起來。老人說,他的手藝是跟他父親學的。
解放前,他家在灤縣縣城做小買賣,爺爺和父親都是做酥糖的。一家十幾口子,就靠賣酥糖維持過日子。
解放後,他父親到了食品加工廠工作,還是加工糕點,他考工來到了開灤。那時他才二十歲。
一晃唐山大地震,都過去三十六年了,老頭退休了三十多年,他給我的感覺,人沒有多大變化,只是他做的酥糖,我覺得越來越好吃了。他的手藝越來越老道了,酥糖越來越精緻了,酥糖的味道越品越有味了。好像老人把九十年的人生精華都打在了酥糖裏。
有一次,女兒打電話說,再給她買幾斤酥糖帶回北京。週末我去老人經常賣酥糖的地方去買酥糖,結果等了一上午也沒見到老人的身影。後來,有人告訴我,說老人經常賣酥糖的地方,城管人員不許在這裏賣了,老人搬到十八號社區的市場。我聽了之後,第二天早上我騎車去了十八號社區市場。
十八號社區市場,在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部,早五點各種攤位就擺滿了。我在賣糕點的攤位上,從遠處就看到了老人。老人精精神神的站在那裏。我對老人說,大爺搬到這兒賣來了,我找了你很多地方。我女兒來電話說,就吃你做的酥糖,別人的不愛吃。
老人打開椿木的箱子,他用竹子做的夾子,把酥軟易碎的酥糖小心翼翼的碼在紙盒裏,二斤一盒約一盒,我買了四斤。我問了一下價,老人說,現在花生和油都漲價了。前幾年六塊一斤,現在十二塊一斤了。我給了老人五十塊錢,他找給我兩塊,我和老人打個招呼拎著酥糖回來了。
這是女兒沒畢業前的事,一晃我的女兒參加工作都五年多了,老頭已經九十多歲了,偶爾,我在市場上看到老人遛彎。
但他已經不賣酥糖了,我聽說,市場上賣酥糖的那個小夥子是老人的二孫子。
大餎餷
餎餷是唐山的一個名食,也是唐山百姓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桌上必備的一道地方主菜。在唐山還有“不吃餎餷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據說,這餎餷道菜還是慈禧老佛爺賜的菜名。
餎餷在唐山,灤縣,灤南,樂亭,遵化等地都有,據說做工最正宗的要屬灤南縣。現在唐山菜市場上賣的餎餷,用綠豆面做的很少,大部分是用黃豆青豆面做的,在餎餷上刷上黃色的食品色,假冒綠豆面做的。但一吃就吃出不是綠豆做的。普通豆麵做的餎餷,一張一塊五,綠豆的就要定做,價格得三四塊一張。
說起唐山餎餷,還有一段典故。椐說清朝年代,在遵化馬蘭峪建東陵以後,守陵人為討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當時,慈禧老佛爺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只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禦膳房端上了醋溜餎餷,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麼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一邊聽一邊吃了兩口,太監就忙著往下撤。誰知,慈禧老佛爺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著”吧。太監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咯紮’。”咯紮與擱者諧音,從此,餎餷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了,餎餷的身價也就成了唐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其實,餎餷就是唐山老百姓平常吃的普通粗糧細做的產物。人們把精選的綠豆用水發泡,漂去豆皮,然後用水磨成汁,再過濾去渣,經過三次去毛漿,待成潔白的澱粉後,再兌好汁,攪成漿糊狀,用尖鍋緩火攤製成圓形薄片,一張餎餷就做成了。
我在農村下鄉時,生產隊每年秋後都做。這樣做的餎餷清香誘人,富有韌性,拎起來不壞,折上也不會裂紋。據營養學專家講上,綠豆餎餷具有清肝合胃,瀉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壓,血脂的功能。現在,用餎餷做的菜肴已經成為唐山人喜愛的獨特美味,醋溜餎餷、燴餎餷、炸餎餷、焦溜餎餷,玻璃餎餷,炒餎餷,餎餷籤子、糖醋餎餷等等,據說用餎餷可以做一百多道菜。
近幾年,唐山的大餎餷也登上了大雅之堂,餎餷宴已成為唐山招待外賓客的拿手菜,深受老外的讚譽,據說與慈禧老佛爺次菜名有關。
燴餎餷,要用大白菜的葉和豬肋板肉炒,炒熟後,放鹽雞精,加水將菜末過,開鍋後把餎餷灑在裏面,叫餎餷吃進湯入味,然後再把韭菜或者蒜黃放進去,韭菜蒜黃不要多,主要是為了提味。出勺前灑點香油,喜歡吃辣味的,還可以放些辣椒油。熱乎乎、水靈靈、香噴噴的燴大餎餷端上一大碗,白的、黃的、綠的、搭配又好看又好吃,再盛上一碗大米飯,吃起來又好吃又開胃。
做糖醋餎餷就比較費事了。把大餎餷切成一寸大小的菱形塊,放進六成熱的油鍋裏用小火炸,等餎餷漂起來,成金黃紅色了撈出,控出油。這時,把需要巧的配菜切好,黃瓜片,蒜薹,是最好的配菜。
在做焦溜糖醋餎餷之前,再將過好的餎餷過一次油,然後用蔥薑熗鍋,炸出香味後放巧頭翻炒,放白糖,加醋加水勾芡,然後把過好的大餎餷放進勺裏,翻炒加明油,出勺。
這道菜的特點是:焦黃、明亮、黃綠顏色搭配好看,吃起來酸甜脆,口感好,香而不膩。
今年元旦,女兒和女婿從北京回來,我在市場花三塊錢買了兩張餎餷,切成菱形塊,用油過好,把配的巧頭切好,再過一次油,焦溜餎餷。因為這道菜,必須出鍋就吃,撩涼了,餎餷就皮了,就不好吃了,也不脆了。所以必須現吃做。焦溜餎餷費事就在這裏。
炸餎餷圈
我小的時候,每年進入臘月,母親就要炸一些麻葉,丸子,炸餅,年糕和餎餷圈。這些炸熟東西放整滿滿一個大缸。
過了春節以後,每天中午蒸一碗瓜祭菜,把炸的東西從大缸裏拿出來,想吃哪個就拿哪個。餎餷圈不用蒸,過一遍油,跟剛炸的一樣外焦裏嫩。
母親在炸餎餷圈時,提前把肉餡和好,肉餡裏放花椒面、大蔥、薑末、醬油、香油和澱粉。那時候還沒有味精。就用花椒面當調料。母親把花椒用大鍋煲一下,然後用擀面棍擀成面撒在肉餡裏,味道特別香。餡和好後,母親把大餎餷鋪在面板上,把肉餡摸在餎餷上,卷成圓輥,餎餷卷到三層,用刀切開,在餎餷的邊上抹上澱粉,沾上。再切成菱形寸段。
餎餷圈都做好後,把鍋裏放上油,等油熱了,把餎餷圈一個一個的放進油鍋裏炸,當炸到焦黃時,撈出來,放涼一點就可以吃了。炸好的餎餷圈外焦裏嫩,餎餷脆香,裏面的肉餡,被油炸之後,更香,肉味更足了。
餎餷圈是當做過年吃的喝酒涼菜,來了客人,從缸裏拿出一盤,用油一炸。跟新做的一樣。油炸餎餷圈也算是唐山的一道名菜,飯店裏都有這道菜。外焦裏嫩,香而不膩,是餎餷圈的特點。
我記得,結婚時,廚師就做過這道菜,由於好吃,幫忙的人過來順手捏一個嘗嘗,你過來捏一個,他過來也捏一個,一道菜很快就被捏光了。當酒席開始前擺涼菜了,少了一個涼菜。十個涼菜,少了一個。廚師算了一遍少的是哪個菜,結果一對菜譜,發現餎餷圈被吃沒了。廚師笑著說,大家愛吃,沒關係,我再做一個。結婚買的肉餡很富裕,餎餷有很多沒用完的。廚師重新把餡和好,把肉餡卷在餎餷裏。切成寸段,在油鍋一炸,一盤焦黃香脆的餎餷圈就又做好了。趕到酒席開始,一道菜也不少,全部上齊了。
後來,我們都結了婚,母親也一天天變老了,過年的老傳統,隨著母親的漸漸衰老也就一點點丟失了。
過去年前要炸的麻葉,丸子,炸餅,年糕和餎餷圈,早就不做了,因為母親的關節炎腿痛病經常犯,所以,過年母親想吃了,就到市場上買點。但是,那已經失去了家的味道和年的味道。
眼下又到了年根,對於炸麻葉,丸子,炸餅,年糕和餎餷圈的興趣,我是一點也沒有。因為,母親的家已經沒有了,母親和父親早就去世了。
母親曾經居住的老房子,至今還閒置著,過去人來人往,日子過得火熱的氣氛早已冷卻了,一切都變得冷冷清清,甚至,連房檐上的枯草,都打不起精神來了。
沒有了母親的家,真的不像個家,就是進了這個家,也感覺是淒涼冷清的。過年炸的麻葉,丸子,炸餅,年糕和餎餷圈。就是吃在嘴裏,也不是從前的味道了。
粉腸
唐山的萬里香燒雞好吃,但在全國四大名雞中排不上名次.萬里香燒雞,只是當地的一種品牌。過去的萬里香燒雞,好吃,真是用柴雞做的。現在的萬里香燒雞,我不敢說都是用肉雞加工的,但真正吃到用柴雞加工的不容易。
有人說,萬里香的燒雞再好吃,也沒有萬里香的粉腸名氣大,從天津北京來唐山的客人,都說唐山的粉腸比燒雞好吃。
萬里香粉腸究竟有多好吃,不在它的肉多肉少,關鍵是它的味道。我女兒在北京上學時,每次回北京都要帶幾斤萬里香粉腸,她說北京那沒有賣的,她的朋友都說好吃。
尤其是我的女婿,每次來唐山,問他吃什麼,他說吃點粉腸。他說萬里香粉腸,有一股特殊的回味不盡,又說不上來的香味。具體是什麼味道他也說不準。我說,就是萬里香燒雞老湯的味道。
現在的萬里香粉腸多好吃,也不如以前了。我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剛上班時,家裏沒有菜了,母親給我買一根粉腸,兩個饅頭給我上班拿飯吃。當時我在工廠打鐵,工作很累,中午吃飯的時候,工友們圍在一起吃午飯,把自己拿的飯菜拿出來,擺在一個大桌子上混著吃。我把粉腸和饅頭拿出來,工友們聞到了粉腸的香味,你掰一塊,他撅一節,一根腸很快就分沒了。
那時候的粉腸裏肉很多,不像現在,幾乎看不到肉。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現在的粉腸裏的肉,不用放大鏡看是找不到肉的,全是澱粉和作料。但也有人說,儘管沒有肉,也比有肉的好吃。過去粉腸幾毛錢一斤,現在超市的萬里香粉腸二十塊錢一斤。價格比三十年前漲了將近一百倍,但吃的人很多。
老百姓的口味難調,說什麼的都有,但是不管怎麼說,萬里香的粉腸味道沒變,牌子沒倒。
女婿在吃粉腸時問我,這種粉腸是怎麼做的。我說,做粉腸很簡單,把澱粉、肉末、作料、用老湯打好餡,灌進腸衣裏,然後放進鍋裏,用小火煮三十分鐘。煮熟後把腸撈出來晾乾。然後把鍋底燒熱,灑上點白糖熏六七分鐘,拿出來,放涼了,就可以吃了。就這麼簡單。
那麼萬里香粉腸好吃的原因在哪里?我認為,關鍵在於老湯和餡,如果沒有老湯,就是放再多的作料,也做不出這個味道來。所以說,萬里香粉腸好吃的原因不在肉多肉少上,關鍵是它的老湯。
女婿聽了,似乎明白了。在我講萬里香粉腸的製作方法時,他們品著粉腸,似乎也覺得粉腸的味道更足了。
我曾經說過,做菜是技術,配菜是藝術,品菜是文化。但願女婿在品嘗萬里香粉腸時,也能品出點唐山的飲食文化來。
蜂蜜麻糖
唐山最有名的特產,應該屬蜂蜜麻糖。儘管棋子燒餅,大餎餷,酥糖,皮皮蝦也很有名,但要和蜂蜜麻糖相比,就顯得文化和歷史有點差距了。
據說唐山的蜂蜜麻糖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明代萬曆年間,誕生于曹雪芹的老家豐潤七樹莊。麻糖是否有意要和曹雪芹掛鈎,我說不清,曹雪芹是否吃過麻糖,真不好考證。我聽七八十歲的老人說,麻糖是從民間的小吃麻葉演變而來的,這話有可信度。
過去,到了快過年,家家都要提前炸點炸糕,炸餅,麻葉,餎餷圈,丸子之類的食物,留著年後吃。因為冀東地區有個風俗,從初一到十五不動灶。正月吃的東西都是年前做好的飯菜。因此,家家都要做幾缸正月吃的飯。
過年燉肉剩下的肉湯,再熬一大鍋瓜祭菜。菜裏放些豆片,花生,海帶,蘑菇,青豆和白菜,胡蘿蔔,青椒等。吃飯的時候,盛一大碗,和饅頭炸糕蒸一下。麻葉是涼著吃的,吃的就是脆勁和甜香的味道。
現在,麻葉是很平常的食品,市場上有賣麻葉皮的,也有賣炸好的麻葉。已經延續幾百年的炸糕,炸餅,麻葉,餎餷圈,丸子之類的食物現在也沒有變,只有麻葉演變成了有文化品位的麻糖了。
如今,唐山蜂蜜麻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唐山人吃的很少。蜂蜜麻糖只是作為一種高檔的食品禮品,送給高貴的親戚和外地的朋友。
也許是麻糖太甜,太膩,所以唐山人很少有人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人們的生活水準高了,口味也高了。所以,連蜂蜜麻糖也不想吃了。
說這話,要是在三十年前,誰家要是能吃到麻糖,那可不是吹的。我記得,有一年我家來個拜年的拿來一盒麻糖,那盒麻糖掛在外屋的房梁上有了一年了,麻糖的油都滲透出盒了,如果再不吃就壞了。父親上班就餑餑拿過幾次,剩下的給我們分著吃了。
當我第一次吃到麻糖時,感覺麻糖鬆軟酥脆,特別甜,特別香,吃完了,連粘在手上的糖都舔淨了。
如今,蜂蜜麻糖已經成為唐山食品名牌,成為了河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蜂蜜麻糖再好吃,也只能是一種高貴的文化食品,它不能像我們每天吃的饅頭烙餅一樣可以頓頓吃,可以吃飽了。麻糖就不能,因為它是食品中的貴族,它需要品嘗,不能吃飽。它需要品味,不能狼吞虎嚥。因為在蜂蜜麻糖裏,不僅有糖和蜂蜜,還有唐山幾百年的飲食文化。
製作蜂蜜麻糖非常費事,但吃起來卻很簡單,三口兩口就吃掉了四兩半斤。但是唐山的蜂蜜麻糖,就是回味三年五載,也回味不盡麻糖裏比糖比蜜還甜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