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旋律中蕩漾/齊鳳池
(2013-03-03 06:43:21)
标签:
音乐随笔 |
情感在旋律中蕩漾/齊鳳池
聽孫月魁獨唱音樂會感悟
2013-03-02
齊鳳池
2013年元宵節剛過,唐山十六中學聲樂高級教師孫月魁個人獨唱音樂會,在古冶區文體局禮堂隆重舉行了。古冶區黨政領導以及唐山市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並欣賞了孫月魁獨唱音樂會。據說孫月魁個人獨唱音樂會,在古冶區音樂史上還是第一次。他開創了古冶區音樂史上先河。
我作為孫月魁的一位朋友,應邀聆聽了這場音樂會。對於孫月魁的聲樂水準以及對他獨唱音樂會的感悟和定位,我個人認為,孫月魁的聲樂水準,完全是專業水準的。
他的音域寬廣而宏亮,他的音質純正而圓潤。低音區音色厚重而雄渾,中音區音色穩健而透徹,高音區音色挺立不飄,穿透力極強。他的音質清脆透明,像金屬發出共鳴,又像潺潺小溪發出的悅耳水聲。就像金屬和水聲碰撞的和絃。
孫月魁的演唱風格汲取凝聚吸收和借鑒了當代中國歌壇許多大家優點。他演唱的《再見了,大別山》確實有歌唱家呂繼宏的韻味,他的《母親》也有閻維文的格調。從他的音律中,我聽到許多歌唱家聲音。
孫月魁演唱最大特點是,他把個人內心的情感全部融入到了旋律之中。
我認為,情感,在音樂中就是“韻”。一個歌唱家如果沒有飽滿的激情,唱出來的歌曲肯定是乏味的,沒有韻味的。只有把情感投入到旋律之中,那樣唱出來的歌曲才能感染人打動人。其實,打動聽眾的,不是歌詞和旋律,關鍵是歌唱者的情。我記得義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創作的歌劇《奧菲歐》。
《奧菲歐》這部神話悲劇,是蒙特威爾第1607年在妻子克洛迪婭臨終前,完成的第一部歌劇。同時,他在創作這部歌劇時親身體驗了與妻子生離死別的悲痛之痛。1608年,是妻子克洛迪婭去世的第二年,蒙特威爾第在悲痛和淚水未被風乾的時候,奉命接受曼圖亞王朝為新繼位的王子婚禮譜寫歌劇《阿麗婭娜》。蒙特威爾第在創作《阿麗婭娜》時,把所有的情感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全部傾瀉在“哀訴”這一部劇情中。當《阿麗婭娜》演到第一部“哀訴”時,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全場六千名觀眾頓時哭成一片。
這完全是蒙特威爾第把對妻子的懷念融入到劇情裏的結果和效果。與其說六千名觀眾為“哀訴”而哭,不如說是六千名觀眾在為克洛迪婭而流淚。
全世界所有的歌唱家不論演唱什麼曲目,情感是主要的。孫月魁在獨唱音樂會上演唱的歌曲,每一首都唱的飽滿深情,他的歌聲和情感深深的打動著每個聽眾的情感,他的舞臺作風嚴肅而認真,充分體現出一個有學養素質很高的教師風範。
孫月魁的歌聲穿透力很強,每個音符都有強烈的磁性。他演唱的《父親》和《母親》深情動人,唱的很大氣,不油膩不嬌情,他始終用水質和金屬的音符牽引著聽眾流動的情緒和脈搏。
孫月魁在教學和潛心洗練演唱藝術的同時,把精力還用在了音樂創作上,他創作的歌曲《雷鋒,永遠的輝煌》和《興安嶺腳下我的家》等歌曲。他在旋律的把握上很大膽也很大氣,使旋律的起點很高,旋律始終在高音區縈繞,烘托出氣氛顯得很宏大。他在把握每一個音節和每一個音符的同時,一直把主旋律提升到激昂豪邁的高度上,使音樂主題和歌詞深意緊密的合拍。
我一直認為,音樂只屬於旋律,不屬於歌詞。再好的歌詞沒有好的音樂裝飾,只能是漢字的排列。
孫月魁為幾首歌詞譜的曲,是他演唱之外文化底蘊的呈現。中國當代歌壇有很多歌手是一條腿走路,他們憑著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彰顯在中國的舞臺上。他們有的甚至連樂譜都不懂,從每年的歌手大賽上就暴露出許多參賽者的缺憾。
這次我認真細心聆聽了孫月魁的獨唱音樂會,並欣賞了他創作的歌曲,思忖幾日之後,隨便寫了些許文字,供音樂人孫月魁參考。
聽孫月魁獨唱音樂會感悟
2013-03-02
齊鳳池
2013年元宵節剛過,唐山十六中學聲樂高級教師孫月魁個人獨唱音樂會,在古冶區文體局禮堂隆重舉行了。古冶區黨政領導以及唐山市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並欣賞了孫月魁獨唱音樂會。據說孫月魁個人獨唱音樂會,在古冶區音樂史上還是第一次。他開創了古冶區音樂史上先河。
我作為孫月魁的一位朋友,應邀聆聽了這場音樂會。對於孫月魁的聲樂水準以及對他獨唱音樂會的感悟和定位,我個人認為,孫月魁的聲樂水準,完全是專業水準的。
他的音域寬廣而宏亮,他的音質純正而圓潤。低音區音色厚重而雄渾,中音區音色穩健而透徹,高音區音色挺立不飄,穿透力極強。他的音質清脆透明,像金屬發出共鳴,又像潺潺小溪發出的悅耳水聲。就像金屬和水聲碰撞的和絃。
孫月魁的演唱風格汲取凝聚吸收和借鑒了當代中國歌壇許多大家優點。他演唱的《再見了,大別山》確實有歌唱家呂繼宏的韻味,他的《母親》也有閻維文的格調。從他的音律中,我聽到許多歌唱家聲音。
孫月魁演唱最大特點是,他把個人內心的情感全部融入到了旋律之中。
我認為,情感,在音樂中就是“韻”。一個歌唱家如果沒有飽滿的激情,唱出來的歌曲肯定是乏味的,沒有韻味的。只有把情感投入到旋律之中,那樣唱出來的歌曲才能感染人打動人。其實,打動聽眾的,不是歌詞和旋律,關鍵是歌唱者的情。我記得義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創作的歌劇《奧菲歐》。
《奧菲歐》這部神話悲劇,是蒙特威爾第1607年在妻子克洛迪婭臨終前,完成的第一部歌劇。同時,他在創作這部歌劇時親身體驗了與妻子生離死別的悲痛之痛。1608年,是妻子克洛迪婭去世的第二年,蒙特威爾第在悲痛和淚水未被風乾的時候,奉命接受曼圖亞王朝為新繼位的王子婚禮譜寫歌劇《阿麗婭娜》。蒙特威爾第在創作《阿麗婭娜》時,把所有的情感和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全部傾瀉在“哀訴”這一部劇情中。當《阿麗婭娜》演到第一部“哀訴”時,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全場六千名觀眾頓時哭成一片。
這完全是蒙特威爾第把對妻子的懷念融入到劇情裏的結果和效果。與其說六千名觀眾為“哀訴”而哭,不如說是六千名觀眾在為克洛迪婭而流淚。
全世界所有的歌唱家不論演唱什麼曲目,情感是主要的。孫月魁在獨唱音樂會上演唱的歌曲,每一首都唱的飽滿深情,他的歌聲和情感深深的打動著每個聽眾的情感,他的舞臺作風嚴肅而認真,充分體現出一個有學養素質很高的教師風範。
孫月魁的歌聲穿透力很強,每個音符都有強烈的磁性。他演唱的《父親》和《母親》深情動人,唱的很大氣,不油膩不嬌情,他始終用水質和金屬的音符牽引著聽眾流動的情緒和脈搏。
孫月魁在教學和潛心洗練演唱藝術的同時,把精力還用在了音樂創作上,他創作的歌曲《雷鋒,永遠的輝煌》和《興安嶺腳下我的家》等歌曲。他在旋律的把握上很大膽也很大氣,使旋律的起點很高,旋律始終在高音區縈繞,烘托出氣氛顯得很宏大。他在把握每一個音節和每一個音符的同時,一直把主旋律提升到激昂豪邁的高度上,使音樂主題和歌詞深意緊密的合拍。
我一直認為,音樂只屬於旋律,不屬於歌詞。再好的歌詞沒有好的音樂裝飾,只能是漢字的排列。
孫月魁為幾首歌詞譜的曲,是他演唱之外文化底蘊的呈現。中國當代歌壇有很多歌手是一條腿走路,他們憑著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彰顯在中國的舞臺上。他們有的甚至連樂譜都不懂,從每年的歌手大賽上就暴露出許多參賽者的缺憾。
這次我認真細心聆聽了孫月魁的獨唱音樂會,並欣賞了他創作的歌曲,思忖幾日之後,隨便寫了些許文字,供音樂人孫月魁參考。
前一篇:玉田大白菜
后一篇:唐山真有好吃的/齊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