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十二钗 作者:齐凤池(2012-07-31 )
(2012-07-31 07:07:58)
标签:
饮食随笔杂谈 |
蔬菜十二钗 作者:齐凤池
(2012-07-31 03:14:49)蒜黄
去年市场上蔬菜最贵的就属蒜黄了。从今年夏天到入冬,蒜黄的价格一直停留在每斤15元左右。
就说普通的大蒜,从去年一斤几毛钱,一下涨到八九块,给人的感觉好像丑小鸭一下变成了凤凰。于是,社会上流传一句时髦的话,蒜你狠。
我始终认为,蒜黄再贵,也只是配料。就好比炖鱼不放几瓣蒜味道差了点。然而,有些菜离开了蒜黄和大蒜还真不好吃,味道也不好。
蒜黄熘羊血就是最好的黄金搭档。过去蒜黄便宜的时候,我偶尔在市场卖羊肉摊上买块羊血,再买一把娇嫩的蒜黄,回家后,把羊血切成四方小块,用热水烫一下。然后在炒勺里放上油,用蒜末炝锅后,先放蒜黄的根部,翻炒几下放上羊血,之后,再把蒜黄的叶部分放进勺内翻炒。各种作料都放全后,马上出勺。
深紫色的羊血配上娇黄细嫩的蒜黄,不仅色彩搭配好看,而且吃起来羊血细嫩,蒜黄清香。我听中医先生说,羊血有清肠清肺的作用,肠子上和肺里沾上的头发,用什么办法也清楚不掉,只有羊血猪血牛血有这道功能。
我听说,过去理发部的师傅,就经常买些猪血或羊血炒着吃,可能就是为了清理肺里和肠子上沾着的头发。至于吃熘羊血或者炒猪血是否管用,我也只是听说。
以前饭店里蒜黄熘羊血三块一盘,职工食堂里的蒜黄炒猪血更便宜,才两块一份。随着羊肉价格得上涨,羊血的价格也翻了几倍。以前一斤羊血几毛钱,如今涨到一斤三块钱。然而,随着蒜黄价格吓人的上涨,饭店里一盘蒜黄熘羊血一下涨到了十八块一盘。虽然价长了好几倍,但想吃的人还是有。因为光滑细嫩的羊血,配上娇黄的蒜黄熘出来,不仅好吃好看,而且还有清肠清肺的作用。
我认识两个非常喜欢吃炒猪血的人,其中一位称自己是煤矿诗人,另一位是自己说享受科级待遇的基层工会主席。这位自称诗人的,曾经在企业报上发过几首小诗,因此,常常以诗人身份自居。我经常耐心地和他说,如今这个时代,哪还有称自己是诗人的,如果你要说自己是老板或领导,也许会天天有人请你喝酒,如果你称自己是诗人,恐怕连饭店端盘子的小姐都不愿给你端菜。这位自称诗人的确实喜欢吃炒猪血。如果有人请他喝酒,他最爱点海参扒肘子。如果自己喝酒,就在职工食堂买一盘炒猪血,焖一盘饼,打半斤散白酒,拎回办公室自斟自饮。
另一位喜欢吃猪血的工会主席,他每天中午拎着一袋炒猪血和一个炖鱼头到我的办公室来喝酒。这位主席不是奔我来的。他和我单位的书记是好朋友,自称是书记的入党介绍人。他从到我这里喝酒那天开始,一直到我调离这个单位散了酒席,这位主席始终是这两道菜,从来没有换过样。我想这位主席天天买炒猪血,肯定不是为了给我们清除肠肺里的头发和杂物。
对于两位喜欢吃炒猪血的,我分析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猪血和蒜黄太便宜了。如果赶上现在,蒜黄十五块一斤,羊血三块一斤。熘一盘蒜黄羊血要十八块。我想这两位肯定不会天天拎着袋炒猪血喝酒了。
韭菜
我认为,中国菜的烹饪高明之处,不在上灶翻炒,而在制作和烹饪的过程中。
一道菜炒菜,到了灶上翻炒也就是几秒或者几十秒钟事。一道菜菜,在熊熊燃烧的油火中,象火化或炼狱一样,在燃烧煎熬的过程中达到完美,这就是中国菜肴的绝妙地步。
其实,中国的菜肴不论是难度大的,还是简单的,概念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要火候掌握好,炒好到位作料配好就行。
中国老百姓吃的都是普通的大路菜,要做好也是不容易的。我记得三十年前厨师晋级考试,考的是木须肉的烹饪制作。别看木须肉的做法简单,但要做出色,状,味具佳就很难了。
木须肉的主料是木耳,鸡蛋,肉和黄花菜。配料可以用黄瓜蒜薹胡萝卜等做配菜。木须肉的难度不在颜色搭配上,而在菜的形状和汤汁的勾芡掌握上。很多厨师炒出来的菜不是形状不好看,就是勾芡稠稀掌握不好,菜的亮度不够。所以,我们不能别小看这道普通的大陆菜。
小吃城的普通菜韭菜炒豆片就很丢手艺。今年我和几个朋友在小吃城喝酒,我对厨师炒的这些菜很不满意。小吃城的老板过来敬酒时,我给老板上了一课。我问他韭菜炒豆片怎么炒才好吃才对味?给老板问住了。最后,我给他讲了烹饪韭菜炒豆片的过程和方法。我跟他讲:韭菜在《本草纲目》中称壮阳草。属于男性蔬菜和补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韭菜可以炒着吃,拌着吃,包馅吃,吃法很多。其实,要做好韭菜炒豆片和凉拌韭菜。是非常不易的。做韭菜炒豆片的方法是:在油不热时,把切好的韭菜根放入勺里,叫韭菜的味道炸出来,然后放酱油,加高汤,再把切好的豆片丝放进去,炖一会,等菜入味后,放盐、味精,再把切好的韭菜中间和尾部分别放入勺里,看汤汁的适度勾芡,加明油或者点香油出勺。
其实这道菜很简单,厨师没有做好的原因主要是厨师不愿做或者说是不好好做。另外,主要问题还是厨师没有悟到中国菜的烹饪奥妙和菜里的学问。说直白点,就是还没有悟到中国菜包含的文化内涵。
我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为人类发明一项科研成果,不如为人类发明一道菜贡献大。因此,我对小吃城的老板说,可别忽略一道小菜呀,忽略了一道小菜的制作等于忽略了一个顾客和一颗普通人的心。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中国的菜系很多,但能天天做满汉全席的饭店没几家,再说每天吃那些大菜的又有几个?我想,饭店的厨师最好还是先把中国的小菜做好,从小做起,因为老百姓还是吃小菜的人多。唐山开滦小吃城的厨师们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这个理念,所以没有炒好这道普通的韭菜炒豆片。
菠菜
我听一位女营养家说,菠菜不能和豆制品搭配,因为菠菜含铁量高,铁能破坏豆制品里的维生素。她说的一定有科学依据。不过,老百姓这么多年一直是菠菜熬豆腐这么吃。老百姓可不考虑她的科学搭配理念。他们爱怎么吃就怎么吃,只要好吃就行。
我说,如果一切都按照营养专家的搭配吃法去做,那么,老百姓几千年的传统饮食习惯可就被打破了。从此,老百姓就变得不会生活了,不会过日子了。所以,我认为:传统还要保留,新的饮食理念也要尝试。至于菠菜和豆制品搭配不科学的说法,咱不要管它。面对一捆水灵灵绿油油的嫩菠菜,老百姓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对于菠菜,老百姓的吃法太多了,炒着吃,拌着吃,包馅吃,放汤吃。可以说翻着花样吃。但这些还都是传统吃法。
我对菠菜的吃法做过一些尝试,我可以做出一桌菠菜宴来。比如,肉丝炒菠菜莖,菠菜叶摊鸡蛋,菠菜肉炖粉条,菠菜包饺子,菠菜烙菜合子,菠菜海米汤。如果凉拌,花样可以更多了。我一次可以拌出十几种不同口味的拌菠菜。这完全是一桌菠菜大餐。
北方开春的菠菜,是去年秋后撒的菜籽。入秋后,菜农将菜畦平整好,灌足水,然后把菠菜籽均匀地撒在畦里,然后,在菜籽上洒上一层薄薄的细土或细沙。用不了十几天,一层毛茸茸绿油油的菠菜苗就精神神齐刷刷长满了菜畦。等长到一寸来高时,如果再赶上一场雪,把菠菜盖住,等来年开春,肯定是一茬碧绿碧绿的嫩菠菜。
过了春节后,雪融化了,土绿的菠菜还没打起精神来,像是还没睡醒。如果,三两天后,下上一场小雨,菠菜们就精神多了,像刚淋浴过的一样,开始讨人喜欢了。那一片片黑绿的叶子上悬挂着一颗颗水珠,就像淘气弄脏了的孩子,洗净后没擦身子一样,干干净净挂着喷香的水珠。
进入三月后,再灌一畦水,水里兑点发酵的屎,菠菜就会噌噌地往上窜,一天一个样。等菠菜快到一尺高了,就应该收割了。这个时候,菠菜又新鲜又嫩,到市场上能买个好价。刚上市的菠菜,一块多钱一斤,过两三天就一块钱两斤了。
这个季节的菠菜,是一天一个价。因为,这个季节,家家地里的菠菜都上市了。整个市场菠菜就成了主角了。要想吃菠菜,这个季节赶紧吃。翻着花样吃。因为菠菜的季节短,等到了四月,菠菜长到一尺高后,就打籽了。菠菜的茎长到半尺高的时候就不能吃了,已经老了。要吃嫩菠菜,就得等大棚里的菠菜上市了。不过,大棚里的菠菜,尽管鲜嫩,还是不如室外地里的菠菜,绿色素高,味道足。毕竟,大棚里的菠菜缺少些光合作用。两种菠菜一比较马上就能分辨出来,室外露天的菠菜叶厚,莖粗,颜色深。室内大棚里的叶薄,莖细,颜色浅。吃起来口感也不好。室内的菠菜用开水一烫就少了,不出息。这就是两种菠菜的区别。
我吃菠菜喜欢用花椒油拌着吃,当地人很少这种吃法。当地人喜欢用酱油醋和香油拌着吃。但这种吃法太传统了。还不如加上点海蜇,捣点蒜末,拌着吃好呢。我爱做的是花椒油拌菠菜。凡吃过我用花椒油拌菠菜的人都说好吃。
花椒油拌菠菜,首先将菠菜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泡在凉水里,然后拧出水分,切成半寸段,放在一个盆里。之后,放适量的盐,味精,蒜末,搅拌均匀。最后,将炸好的花椒油倒入菠菜盆里。喜欢吃醋的可以放点。如果不喜欢吃,尽量别放。如果放了醋和酱油和菠菜起反应。碧绿的菠菜就会变黄,颜色就不好看了。我拌菠菜就不喜欢放酱油和醋。吃了我拌菠菜的朋友都说,还是不放酱油醋的好。
另外,用黄酱炸鸡蛋拌菠菜也不错。用油炸花生米蒜末拌菠菜也可是下酒的好菜。这几种拌菠菜都可以尝试。
新的菠菜吃法,我还在探索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