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地产评论 |
限价房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公平”
龙斌
9月29日下午,《广州市限价商品住宅销售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出台了。大家关注的“谁能享受,谁不能享受?怎么去买?能不能流通?怎么监管?”等关键性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办法》对于限价的幅度、规模也作了概括性描述。
高楼价时代限价房成“香饽饽”
大家都会记得,当去年底金沙洲首个限价地块出让,房价限定在6000-6500元/平方米的时候,很多议论涌现,有观点认为限的价比市场价还高,引来“限价变抬价”、“政策变味”的非议和质疑。但只过了不到一年,在楼价快速攀升、市区新房售基本都过万的市场变化面前,限价房顷刻间成了遏制高房价、最吸引眼球的“香饽饽”,在感情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同,它似乎成了对付高地价和高房价的双料利器。
它能不能完成这个“使命”?人们寄予厚望的限价房会长久吗?其实还是需要一些深层次的冷思考,我觉得可以从社会层面和市场层面两方面去思考。
从社会层面看限价房管理核心是“公平”
显然,限价房在目前高楼价情况下,已经成为楼市和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其稀缺性体现在巨大的差价上。限价房不是市场定价,不是价高者得,不靠供求关系调节,是政府定价,在土地出让、开发等多个环节让出众多“利益”,补偿给特定可以享受的人群——中等收入人群。如能够得到这个稀缺资源,不仅能够解决居住问题,而且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增值财富。千万不能忽视限价房的财富效应,这一点往往够驱使人们去追逐它,不论是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还是高收入人群,同样的房子,能够便宜30%,谁都会去想办法得到,管理难度和非议会因此产生。
谁都想得到这个资源,如何保证最需要这个资源的人群和家庭得到这种“补偿”,避免这个资源流失或者防止分配到不该拿的人群身上——一句话,如何保证分配“公平”,是最关键的,应该是政府制定游戏规则最核心的东西。
能否保证分配这种资源的公平性呢?目前条件下是比较难的。比如,户籍限定,在广州常年工作、生活、纳税的外地户籍的中等收入人群不能享受,显然有失公允,近乎 “户籍歧视”,应该算是一种不平等的狭隘。用“操作难”也说不过去,因为信用、异地审核难的根本原因不在这些外地户籍人,是政府户籍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这样就剥夺他们的资格和权利说不过去。当然,对外地户籍开放限价房,会引来很多问题,分配不公的话会造成更多的意见和不满。户籍面临两难境地。
比如享受对象不作收入限定,稀缺资源和利益当前,未置业的高收入人群一定也会趋之若骛,如果年入30万、40万乃至更高收入摇珠中“奖”,迫切需要住房的中等收入人群运气不佳,屡屡不中,很难说是公平的。我们的信用制度不健全,收入不透明,很难避免强势群体或者超强势群体照样享受限价房。收入水平本来是社会断定谁该享受“福利”的最硬性指标,缺这么一块,看起来受惠人群会加大,筛选方法简单,但可能结果与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初衷不符。
再比如不对本地人的外地置业行为作限制,也可能会出现本地住限价房,外地大规模购房投资的情况。
还比如,五年后转让,户主完全可以转让给自己的托或者亲属,获得合法的再上市资格,然后随行就市获取超额利润,不需要阴阳合同。这是限价房的巨大财富诱惑所在。
政府管理限价房这种特定社会产品,方法应精准不宜粗放,规范应严格不宜宽松,行政资源应多投放不宜就眼前,政策措施应前瞻不宜图方便因循不变,比如户籍问题,国家政策很可能要调整,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改革,一旦改变会很被动。总的看法是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公平。
从市场层面看限价宜尽量少直接干预市场
限价房是不属于保障范围的,因为保障制度应该完全由政府来主导和出钱,政府作主体。当整个社会的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而商品房价格又高涨,未置业的中等及以下收入人群怨声一片的时候,限价干预成了压力下政府的一个选择——没有其他更好的立竿见影的办法的无奈之举。
限价目前有没有必要?回答是肯定的。房价越走越高,地价不断上窜,政府直接出手限地价、限房价,稳定价格,调控市场,让部分百姓受益,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感情上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就像前一段时间,如果猪肉还往上涨,政府出手限价,是完全可能的。民生问题大于市场问题,更何况市场还有失灵和发疯的时候。
限价有没有作用?回答更加肯定,其稳定市场和楼价的作用会逐步显现出来。随着限价地块出让数量加大,限价房上市量增多,比如,如果市场新增加的供应量中20%的是限了价的,其影响力会相当大,市场话事权和定价权会逐渐从供求关系身上,转向政府。如果这样,对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对市场经济来说也不是好消息。
从理智上考虑,就会问,是不是社会的居住问题必须以限价的方式解决呢?限价会对商品房市场产生怎样的冲击呢?目前思考这个问题,显得有点早,但从前瞻性来看,还是有必要的。猪肉贵最终还得要靠加大市场供应,发挥市场机制解决问题,而低收入家庭吃不起肉那就得靠政府补贴了,一味限价,一味堵,是解决不下问题的。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加大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财政出钱,政府管理和操作,由政府承担居住民生的主导责任,是根本方向。这样看来,限价房的前景应该是走入住房保障制度,作为当下高热楼市的应急之计,它不可能长久的。政府还是应当做政府该做的事,管它该管的东西,越了界如去定价也不好;市场当然也要健全、完善,必要时也应该干预。两种力量各司其责,平衡,协调,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