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年地产的热门词儿

(2007-11-04 23:49:14)
标签:

房产/置业

房产

分类: 地产评论

本文参加新浪房产·堂堂TOP10地产评论家竞选

 

2007年的确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很多焦点值得回味,猪肉、股市、17 大、节能减排、煤气、矿难、黑砖窑、钉子户、房价,以及传统的上学就业社保医疗,等等。在众多焦点之中,房子的社会关注度依然居高不下,房地产的形势多少变得有些微妙。这里,不必急于去梳理市场大势,先换个角度,用热门词汇来看看今年的几个地产现象。

 

1、“新政”、“空调”

“新政”这个关键词已至少连续使用三年,年年有新内容,有新着力点。譬如,05年在房屋交易环节发力,征收不低的交易营业税,06年转而加大中小户型住宅供应,调节供应结构,07年经过大半年的执行,又在多套住宅的房贷上做起文章,想抑制一些需求给市场降温,加上其他手段如加息、建廉租房、规范市场,文件如山,政策实施可谓是全方位的。

 

每次“新政”,都给大家带来房价会稳定的期盼,也让部分置业人群产生“房价要降”的认识,但是,市场在经历一番震荡后,房价仍旧像背后有股什么力量被推着继续向高位走。为什么会这样?坦白说迄今还没有哪个权威的见解能够说清楚其中的道理。

 

等着要买房的人是没功夫去探讨什么原因的,失望之余,自然会质疑政策的效果,“空调”评价自然就出来了,因为还没见到房价上有什么效果,相信购房人是最容易认同这个评价,如果去楼盘作调查,十有七八的买房人会支持。“空调”有着很强的情绪色彩在里头。

 

“空调”成为热门词,另一个效应是政府面临极大的压力,这种舆论压力远比房价上涨幅度的数字大。毕竟房子问题关系民生,是是政府责任所在。政府在压力面前,会如何反应呢?估计“新政”还会是08年的流行词。比如物业税明年将在部分城市实转,持有环节加入税收手段调节。

 

其实,政策并非一定要叫“新”才最好,直接对房价尾追堵截,也不一定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化怪圈。06年改变供应结构、07年建立保障制度的政策,都是长效的,一两年内也许不见效,但长远对行业的根本影响不容忽视。找到目前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运行的规律,才是出政策最重要的。

 

2、“地王”、“拐点”

土地出让价格屡创新高,其频度和高度都是往年没有的,这成了今年各大中城市房地产土地市场的普遍现象。

 

显然,“地王”频出与楼价不断走高互为因果。值得关注的是,“地王”现象引发了众多质疑,从质疑开发商囤积土地、推高楼价,到指出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缺陷。热议中,反倒是市场本身在高地价时代的走向、风险、产品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未来营销等市场性问题被忽视。“地王”现象不再仅仅是开发商精算成本收益和经营能力的事情,反而再次把地产推向舆论的中心。这究竟是正常现象还是非正常现象,判断起来是有难度的。

 

谁都知道,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有些地价甚至超出周边房价,看起来确实有些匪夷所思——随新政策的降临,“拐点”论自然产生。对于房价“拐点”是否已经来临的争辩,其实也是对于行业和市场走向的不同看法,答案结论揭晓应该要到2008年了。

 

3、“反价”、“实收”

其实从去年开始,大家都知道存量房市场的业主的地位占据优势,他会不时地调高房屋售价(“反价”),让购房人来承担相关税费(“实收”)。今年房价继续上升,“反价”、“实收”现象更频繁。购房人最窝火的地方在于,他即便是买房自己住,不是去投资,也要为政府设计的这些抑制投资行为的税收政策买单。这应该可以看作是市场(供求关系)给政府税收调控所上的生动一课。

 

当然,市场就是市场,业主有不断调高房价的时候,那他也会有不断调低房价的时候;他有让购房人承担税费的时候,也会有自己承担税费的时候,如果供求关系改变,或者政策使供求关系改变。很多人寄希望于来年的物业税,期望该项政策可以改变拥有房产的居民“惜售”现象。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以目前的房产信用水平,贫富分化的程度,物业税的效果有限,搞不好反而会使购房人付出更多的代价,让老百姓掏更多的钱。增加税收的政策要慎用,除非有保障政策准确到位的手段。

 

4、“夹心层”、“限价房”

“夹心层”如何买得起房?今年的议论和不满很集中。看起来像是房地产留给政府的一个难题。当市场解决居民居住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小的时候,大家对政府的期望就越来越高。政府出手解决他们的问题时,比如推出“限价房”,关键是如何通过有精度的管理让这些房子公平到位,而不是走位。然而最终解决“夹心层”的居住问题,还要等到社会成为中间阶层主导的社会。

 

这八个热门词汇,反映了今年房地产行业的热点问题,涉及政策面、土地市场、楼价走势、两个房屋市场互动以及住房保障等方面,大势似乎尽在其中,也有很多争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