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秉光曾国藩咸丰皇帝犯颜直谏太平天国运动脱颖而出忠心 |
分类: 读史札记 |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这十年间,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清政府的统治正逐步向着风雨飘摇的态势滑落。对此,曾国藩忧心忡忡。他敏锐的洞察到了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官吏的通弊,是造成世局紊乱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咸丰皇帝上台之初,就连上奏折,陈说利弊,希望能够劝说咸丰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弊政,挽回颓风,从政治上进行一番大整顿,可惜没有得到回应。
不久,曾国藩再次上梳咸丰皇帝,提出了“裁军、节饷、加强军队训练”的建议,试图首先从军队着手,打开一个新的局面。然而这次上梳依然没有回应,咸丰皇帝没有采纳。与此同时,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事行动连连失利的消息,不断从广西前线传来,曾国藩对日益严峻的局势深感忧虑。
怀着一片赤诚忠心,曾国藩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对咸丰皇帝进行犯颜直谏。曾国藩的这次上梳,直接对咸丰皇帝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一是批评咸丰皇帝“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前线的人员安排不当;二是批评咸丰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对受奖人员敷衍应付,没有实际效果;三是批评咸丰皇帝“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失信于臣工,军机大事一个人拿主意;四是警告咸丰皇帝要多向古人学习,不要因为忠言逆耳就憎恨直谏的人之类的话。咸丰皇帝看了以后大怒,一把将曾国藩的上梳摔在地上,立即着急军机大臣,要治他的犯颜之罪,幸亏众人求情,曾国藩才得到咸丰皇帝的宽恕,没有受到责罚。
曾国藩的犯颜直谏,虽然惹得咸丰皇帝大怒,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但最终是有惊无险,而且这件事情使曾国藩名声鹊起,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朝野上下都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咸丰皇帝在经过一番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了解到了曾国藩的忠心耿耿和良苦用心,也最终被曾国藩的忠君爱国的诚意所感动,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降旨褒奖他敢说真话,并任命曾国藩兼任刑部侍郎。
通过这次犯颜直谏的上梳,不仅表现了曾国藩的耿耿忠心,也使咸丰皇帝认识到他是个有抱负、能担当大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可以说,此次上梳对于曾国藩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大清王朝的生死存亡,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太平天国运动形成规模和气候时,朝廷上下竟然找不出一个可用之人前去平叛镇反。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朝野上下一致想起了犯颜直谏、大胆敢为的曾国藩,只有他才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于是,一介文臣曾国藩被委以武将之重任,奉命组建军队,评定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的匡时救世的才能得到了用武之地。
曾国藩在十年京官生涯之中,以匹夫之责,血诚之心,关注时势,谋求施展抱负的用武之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官员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懂得让最高统治者发现自己的诀窍。他犯颜直谏,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当朝皇帝,显露了他赤胆忠心和过人的胆识,因而一举成名,引起广泛的关注,为后来得到重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