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殷红:幻想情境中的现代性想象

(2014-12-08 14:12:17)
标签:

情感

文化

 周华诚作品解析
来源: 《浙江作家》杂志  | 时间: 2014年09月24日

 文/胡殷红

 周华诚是记者出身,我也是。我认为,爱好文学的记者,在文化、文学界工作,就不仅是记者,而且是懂文学的记者,双重身份在职业要求上、技术要求上是不一样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考是不一样的。作家有一双记者的眼睛,就会对现实特别敏感,而且他对现实的敏感,不是仅仅从个人的观感出发,往往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比如对高房价,对雾霾,交通拥堵,以及每个人群的焦虑等……所有城市里的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无法回避的、必须承受的代价。周华诚作为记者出身的作家,他想到了、看到了中国现在所有的城市都是一样的,好像大家都活得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太大的幸福感。所以他对生活中的现实城市里那些不尽人意地方,比别人更有想法、更有表达的意愿。

 周华诚所著的《我有一座城》有点像一部跨文体的作品,这是一部虚构性的小说,但又采用了散文的结构。它分31个篇章,每一个篇章似乎就是一个独立的短篇,但又有一个内在的主题将其连串在一起,相互呼应。这看上去是一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许多细节分明就来自细节,但它的幻想成分又很大,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幻想小说来读。它有点像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麦克恩的短篇,既有讨好读者的动人情节、喜剧因素,又不乏色调。同时,它又有浓烈的童话色彩。比如,情人节那天堆起来的雪人,如果亲吻一下,她就会活过来,成为你的女朋友……

 作家通过当下的生活细节,虚构和想象一座城,试图把人生理想、希冀愿望,通过文字及绘画,体现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建构理想社会的意图,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中的未来,感染年轻一代。比如有一趟地铁,每一站都可以让你回到你想回到的过去;比如有一家体检中心,为被病痛苦恼的人诊断为“一切正常”,拿到这个诊断书的人就可以健康轻松地生活;比如一封情书走了十年,通过“慢递邮局”送到收信人手中时,面对故人,彼此的那种心理感受。这些都体现出浓郁的理想主义和人文追求,作家本身的价值观是人物的精神支柱,是人物的行为动机与命运选择的理由。周华诚本身的价值追求是明显的,他的坚定和勇于想象,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重要品质。

 读到周华诚的跨文体式的写作,让我思考到一些创作问题。那就是虚构与非虚构、幻想与现实、真实的关系问题。这部作品中的想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幻想性重组,是人物愿望实现的生活史。作家把对现实尖锐的思考转化成另一种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情感代入、角色扮演的场景幻境,反映的是人们的愿望,而不是写负面的生活事实。读者在阅读中的愿望、情感、伦理认同,使人们很容易把自己喜欢的人物与情节当成是现实存在的,所以会对这部作品产生亲近感、期望值,作品中幻想的场景越是符合读者的认知和预期,这种幻想就越是逼真,就越是有助于读者代入,享受故事提供的快感。在这个意义上,给或浮躁或纠结或不如意的负面情绪提供美好和希望是非常好的,必要的。我觉得,《我有一座城》模糊了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让真实性的现实与作家幻想性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就达到了上面的阅读效果。周华诚的这种艺术探索还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另外,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代各类人群的思考与愿望。因为作品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伦理认同与快感模式。创造了每个人群想要的。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思潮与社会制度实践的主要历史背景,而作家的想象好比呈现各种社会变迁方案的沙盘,人们可以凭此形象想象各种潜伏着的愿望,这可能是这部作品能给与读者的意外收获。

 这部作品中的“离婚后婚纱照博物馆”、“清零中心”都是我特别喜欢的。像蜗牛姑娘、公交车司机、魔术师和那个“秘密粉碎机”可以把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彻底粉碎等。他虚构了每个人努力实现以个人权利为根基的城市发展进程,体现出现代性理念,每个人物都具有可信的生活史。可以说,这部作品包含了中国文学的精神特征,对于培育现代国家的国民人格、生活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西湖时光》这部作品讲述的是西湖四季的风景以及作者生活中对农村、城市的点滴感受。其实西湖已无宁日,但对于一个内心宁静的人,他看到的是宁静,他写出的是西湖和人温婉的故事。写作者是眼里看得见故事,心里存得住故事的人,是把日子当生活,把生活过得很文学的人。他记得什么季节捉泥鳅,什么季节逗蚯蚓,什么季节草长花开,他是希望借着对西湖的24节气感悟,用文学感染读者或者是感染那些群体焦虑的心灵。

 我很喜欢作者的这种把生活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日子,过得舒心、恬淡,这是一种境界,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但一定是我们集体焦虑的人都向往的。我想,这也是周华诚写作的本意,也是文学本身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葵(四篇)
后一篇:寻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