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在巴丹吉林沙漠入侵民勤的风口子,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民勤
周华诚 文/图 发自甘肃省民勤县
刮了几场风,昌盛村六社的好几户人家,门就打不开了。
丁有禄的大女儿要出嫁,整个后墙已经完全被沙丘所覆盖,后门无法打开。他花了半天时间,把房屋边门外的流沙挖开一条道,总算把门打开了。
在甘肃省民勤县昌宁乡昌盛村,这样的事总是在发生。这个处于巴丹吉林沙漠风口子上的村庄,一年到头都在刮风。当民勤县城的人们感觉有风的时候,处在县城西面50公里处的昌盛村,一定是在刮大风——从西面刮来的大风带动巴丹吉林沙漠的流沙,像流水一样从村民的房屋后流动而来,从屋顶淌过,流动在平坦的原野上空,不知道会在哪里落下。
当大风停歇的时候,村民从屋里出来,会发现后墙的流沙已经跟屋顶齐平了。
在村子周围,上万亩的流沙地,一寸寸向村庄迈进,侵蚀着村民的农田和家园。
1988年,丁有禄和他的两个兄弟,与40多个男人一起,从县城最北面、130公里外的青土湖附近移民而来,开垦了昌盛村这片荒地,并把家庭定居下来。
历史上的青土湖,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湖中碧波荡漾,周边水草丰美。后因绿洲内的地表水急剧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于1957年前后完全干涸、沙化、盐碱化。
因为水源又苦又咸,不再适宜人们生活和居住,丁有禄不得不和村庄中的其他人一起,移居到了昌盛村。
30多年前的昌盛村,是个不错的地方——附近有个湖泊,叫昌宁湖,这里的地下水位也不深,打上来的水还有点甜。人们对这片土地寄予厚望,并且为它取名“昌盛”。
从搭起第一间窝棚,架起第一根电线杆,打下第一口机井,平整出第一块土地开始,二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最初的拓荒者,年老的已经逝去,当时的小伙子也变成了今天的老汉。
他们最早居住过的窝棚,早已经被风沙掩埋。
他们建起的第二代房屋,如今也只能看到一点点屋顶。
他们现在居住的第三代院落,沙子已经爬上了墙头。
正是这些东西走向、一字排开的房屋,抵挡着从西北吹来的沙子,保护了村庄南面、村民赖以生存的庄稼地。
现在的昌盛村六社,有24户人家,110余人口。
最年轻的,37岁。最年老的,今年84岁。
更年轻的下一辈人,早已经逃离了这里。丁有禄的三个女儿,一个在兰州打工,一个远嫁到了新疆,另一个女儿叫丁菲菲,离得最近,在乡政府当文员。
去年,丁菲菲谈了一个男朋友,喜滋滋地把他带回家中见父母。对方来到昌盛村,看得目瞪口呆,说了一句:“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她的爱情再没有了下文。
那些从昌盛村出去的年轻人,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村庄了。
村里还保持着土葬的习俗。土葬需要村里人将死者抬出去下葬,8个人一班,分三班轮流抬。村里分几个社,六社内部已经无法独立将本社的死者抬出去了,需要和别的社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下葬过程。
村里人说,再过几年,可能就需要借助机械的力量,在黄沙地里去挖掘深坑和运送棺椁了。
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留下一帮老弱病残困守家园。过年,以及外出的年轻人回家结婚时是村子里最有生气的时候。伴随着鞭炮焰火,还有年轻人的欢声笑语,村庄里显得生机勃勃。但是等元宵节一过,年轻人又走光了,春天的风带来灰蒙蒙的尘土,覆盖了村子里残留的一点生气。
每次风沙过后,村民们会来到房屋四周,把堆积起来的风沙挖开,以免窗户、门和屋顶被流沙覆盖。
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些身体越来越衰老的人会再也没有力气去挖开被流沙堵塞的大门。
一份由民勤县政府办公室汇编的材料显示,该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4.51%,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