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稿件,请勿转载,如有约稿请联系我)
周华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鲁迅说的。这话一点儿不错,就像现如今如果有人敢第一个吃蜘蛛,也肯定是勇士了。在吃这回事上,中国人向来是不怕死的,怕死还当什么中国人。
然而螃蟹毕竟不好对付,甲胄在身,浑身有劲使不上,李逵这样的人面对一碟螃蟹,怕是要一怒而起,抡起斧头劈下去:“这劳什子东西,吃个什么劲儿!”螃蟹张牙舞爪,看上去一点也不文雅,淑女们起先是碰也不碰它的,都说那是下里巴人吃的东西。看到某某人在路边吃螃蟹,就忍不住侧目而视,嘴里说:“咦——真俗。”后来,螃蟹果然好吃,那怎么办?想出一个法子:一边念诗一边吃蟹。这下好了,螃蟹马上成了文化人的事了,令吃者脸上有光。
魏晋时候的文人特别潇洒,一个个狂放不羁,不是酗酒,就是炼丹,一心扑在当神仙的事业上。就这么一群人,要是看见一盘螃蟹端上桌来,神仙也不做了,还是吃蟹要紧。于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见《世说新语》),吃蟹的事就被这些文人雅士们上升为精神文明范畴,有了高雅闲适的情趣。再后来,他们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的风流韵事。陆游诗曰:“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再到后来,连《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们,都把啃螃蟹当作雅事了,一吃螃蟹就写诗,弄得简直像个螃蟹文化节了。
当时他们是怎么吃蟹的呢?要照现在吃西餐的标准衡量,完完全全是一点儿也不优雅的。直到明朝,宫里的人吃螃蟹依然很不雅。“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见《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你看看,“用指甲挑剔”,还要“细细”,然后“蘸醋蒜以佐酒”,这是一幅何等雷人的画面啊:一众人等皆皆伸出小指,用长长的指甲在蟹壳中挑剔,剔出一坨蟹黄,愉快地伸进醋碟中蘸蘸,然后入口啜吸——话说某一天,小姐起床时一个不小心,把长指甲给弄断了,于是大哭;老公急急火火地赶来,忙问:“怎么了!怎么了?”小姐梨花带雨哭诉道:“呜呜呜……指甲断了……我没法儿吃螃蟹了……”这像话吗?
当然不像话。这哪像有钱有闲的贵族们干的事儿啊。于是有个叫漕书的人,发明了“蟹八件”。哎哟,这“蟹八件”,说白了就是一个整体打包的吃蟹工具箱,具体来说,包括了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八种,它们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简称为“蟹八件”。后来至民国初年,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见陆文夫《美食家》)。
事情越弄越复杂了。应邀到人家里吃饭,一人分到一只螃蟹,紧接着发到一套工具。大家一看那套工具,刀、剪、锤诸多银器摆在一个托盘里,反射着令人心颤的寒光,简直是全套的手术器械啊。大家不晓得这些工具怎么用,都面面相觑,不敢动手。不过还好,细心的主人急大家所急,随后就给每人分发了一张“使用说明书”,具体操作如下:
1、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锤子把整只蟹的各个部位敲打一遍;
2、用圆头小剪剪下蟹脚,用小钎子伸到蟹脚内,把肉捅出来;
3、用小匙子刮下蟹黄……
总共步骤共计九九八十一步,总用时约九十五分钟,刚好看一部电影的长度。自从“蟹八件”发明以后,这样吃蟹很有身份,人人都以这种吃法为骄傲。然而不幸的是,“蟹八件”的操作程序实在太过复杂,一般人只看说明书完全不明所以。这可怎么办?发明人漕书顺势开办了规模宏大的吃蟹培训班,说通过集中三天培训,保证让人学会使用“蟹八件”,立马成为绅士淑女。
“吃螃蟹,找漕书;漕书教你成为有身份证的人。”在当时的电视台,晚餐时候的黄金时刻,漕书吃蟹培训班的广告代替了原来的“专心治痔”广告,效果奇佳,大大促进了“蟹八件”的火爆销售,培训班也是场场爆满。
从那以后,拥有一套“蟹八件”成了令全家自豪的事儿。到了晚清时候,苏、浙、沪一带很多人家把它作为女儿出嫁时的必备嫁妆,上海民俗博物馆就收藏了一套珍贵的铜质“蟹八件”。吃蟹彻底告别持螯大嚼的初期阶段,从此走上了风雅、益智、健身、娱乐一体化道路。至今流传说,有一位来自吃蟹世家的上海人赴京出差,上火车后拿出一蟹并一套“蟹八件”,有滋有味地吃起来,火车抵京靠站,一只蟹正好吃完,下车。
据说漕书吃蟹培训班中,有学生成绩突出,最终成为了一名动物学家——此说还有待读者考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