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学、讲台、授课及教师风格之美(之一)
(2022-05-18 08:58:23)
标签:
教育 |
漫谈大学、讲台、授课及教师风格之美
时间能积淀一些东西、让人感悟一些东西、也让人思考一些东西……回想近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感慨是良多的,但感慨终归是感慨。然而,今天能把它凑合这篇成文字来,还得感谢多年前一位毕业生“临别赠言”给我的启示和动力,她说:“您真好,亦师亦友。从《流行病学绪论》的初见,就很喜欢您。儒雅、豁达、幽默、风趣,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其中(那个可调节长度的‘戒尺’记忆犹存,哈哈!)您从来不缺发现美的眼睛,在您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是的,我想美是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物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大学之美:因为它是学子们通向人生理想和书写青春史诗之殿堂; 讲台之美:因为它是际会知识、学术、真理陶冶弟子的三尺圣地;讲授之美:因为它是各路专家、学者和高人们知识涵养、学术见解、真理探求以及知行合一且独具风格的演展。我这样说,不是我在这几方面认识得很到位或者说做得很好。但,我在这个环境中体验和感悟到一些“美”确也不假,现在联想这位学生的“临别留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我对大学、讲台、授课和教师个人风格的一些思考和杂谈。
2 独具形式的外在与灵魂滋养的内含高度契合昭示大学之美
什么是“大学”早已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我没有必要再赘述。不过,时下有不少的人总爱把一个大学的悠长历史、浩大空间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才称号作为其优势和标志而加以标榜;……校庆啦,我们大学沧桑百年之上、有雄伟的高楼、有藏书如山的图书馆、有宽绰的运动场、有排名超前的学科和人才云云!是的,这些东西对一所大学而言确实很重要、很必要。倘若仅仅强调和停留在事物的本身,就难免机械和肤浅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某些人、某些地方不知尊重大学其自有的规律和特点,换一任领导就“折腾”出一套新的做法。就形式而言,偏把学校古老迷人的红墙用马赛克覆盖掉,漂亮的黄瓦尖顶抹成水泥平顶,视为医者榜样的雕塑也将其换了,美其名曰:大学建筑要与现代化城市协调。 2001年我任教的学校恭逢80年校庆,一位来自广州的老校友,坐在当时的“红楼”梯形教室一个连体的桌椅上,情意深长地对我说:“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岁月……”
撇下浮躁心态的当今,笔者自然要问,一所大学悠长历史里是否凝炼有璀璨的诗篇——它告诉人们这大学的文化是什么、教育传统是什么、价值取向如何?如果孰不知大学古老的建筑也是反映一种历史和文化、反映其个性和审美取向的,那么我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笔者要问,在明亮的教室或实验室、在抢占座位的阅览室里是知识与真理本身的魅力吸引着学子的心,还是为未来职业的精致谋划或文凭升迁被动焕发出的热情所为?联想起“北大”某教授曾愤愤然地批判中国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肯定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们不愿看到的。
笔者还要问,“这号学者”、“那类领军”“什么海归”名堂繁多的聘号、称号者真的是支撑某些大学的中流砥柱吗?他们站了多少讲台?在我16年的教学督导生涯观察,不到 20%,或许他们科研任务很重?领导太忙?可高校第一要务还是教书育人,这谁都明白!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止于中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路易斯在其《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
分析国内外洋洋大观的各类各种大学,让人感叹之后产生一种更加坚定的思想——大学应该回归其本能,一切外在条件与形式都应内化于人心、让人感受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从而感受到大学真正的灵魂、魅力和美。明眼人注视一下世界顶级科学家爱因斯坦定格在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里的微笑,一定无法忘怀!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讲到做学问时北大图书馆所给予的滋养,那感念的热烈情怀曾深深地感染着听众; 剑桥大学古朴简陋的建筑——康桥,催生出优秀诗人徐志摩先生溢美文坛的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彰显出的大学另一种留恋情怀,以致陶冶无数文人、学者;也难忘一群没有任何学者或领军人才荣誉或称号的、甚至有的连像样文凭也无的大先生们撑起一个“西南联大”,如此长久地令人仰望和喜欢,记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晚年满怀深情地回忆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良好的本科教育。”
透视这一切,不难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既是人生理想主义之场所、更是心灵之家园。大学之美的深刻内涵在于独具形式的外在校园(这个“外在”不管是富丽还是简陋)与内在灵魂滋养的高度契合而得以反映。它们以所求大美的境界——去帮助人们不断追求和完善更好的自我;去继承与发扬人类伟大文明传统;去自由且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和人类的未知;去努力服务自己国家的科技、经济主战场。今天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国比任何时候更有信心、更有条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即立足于我国实际,摆脱西方文化殖民,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的,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大学会以自己独特之美展现于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