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大学、讲台、授课及教师风格之美(之三)

(2022-05-17 17:58:07)
标签:

教育

4 教与学的灵通、知识的活力与创造力和独立思维将展示师者讲授

授课亦称上课、讲课,它是教师的本分或起码的工作,于是在教师中常常听到 “谁不会”的云云。好像冠名了“教师”二字自然就会讲课,果真如此吗?答案并不那么简单;“讲”,确实谁都会,但“讲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起一位已故的老教授曾同我聊到,他第一次上讲台授大课经历和等候了六年之久,让我感到愕然!后来读到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之类的古训我心里才了然起来。从“经师”到“人师”无疑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修炼过程,有人知识满腹,讲义背得滚瓜烂熟,却未能给予学生太深印象、暖心情怀;显然,仅仅停留在讲授知识的“经师”层面是不够的,学生更渴望高尚品格、鲜活知识和见解独立的“人师”以塑造其人生、陶冶其年轻心灵。达到人师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建立在教师仁爱之心上面的,“仁爱”可谓教师的魂和源,是授好课的前提,应摆在师者的首要。我想有仁爱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灵通和交融。师者的仁爱之心最直接体现莫过于换位思考,即贴近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感情上想问题、办事情,学生一旦感受到尊重、了解、信任、爱护等,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讲得好”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此,使人忆起已故著名生物学家、我校终身教授邓宗觉先生,他爱教爱生60年如一日,虚怀若谷、诲人不倦,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尊重、关爱每一个学子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感受其情趣和喜怒哀乐;邓老设计的教案周全、缜密、严谨,几乎考虑了每个学子的诉求;在野外作业时,即便年迈的他也总是挺在学生前头阻挡一切困难和风险,其“人师”精神至今被人赞颂。当然,我也不少见某些高高在上的“大教授”或“大先生”们,有的一门课讲下来,学生竟不知其姓啥叫啥?师生间毫无沟通、互动;有的某些课程(尤其研究生科研教学)把学生当作劳动工具、超时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既不知体恤学生又不知换位思考,凡此等等现象是令人堪忧的,须亟待改进,否则这些“大先生们”作为“经师”也成了问题。

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不能说上述做好了就能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因为大学教师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创新知识并保持知识活力于课堂。大学生不是中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阅读学习能力、自我消化辩识能力。有些教师认识不到或忽视了这一点,如前所述抱着教科书、讲义或PPT机械、僵化、呆板地照本宣科大有人在。多年前,某位老师上《筛选诊断试验》课,一学生提出ROC曲线截断点的确定怎样与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灵敏度对确诊有多大价值?这个略超教科书范围的问题,使这位授课者当场“卡壳”,我因被唤去“救场”,这例子给我留下一份记忆和启示:我认为教材是蓝本、是基本参考,在备课完全消化的同时,必须对其内容加以拓展、思辩、创新、重组、完善,使讲授的知识鲜活起来。以著名学者、教育家黄药眠先生讲授美学为例,有学生提问什么是美?他告诉学生说这个提法不妥。因为美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春天某深山里一丛花开了,到秋天凋零了,没有人见过,能说那丛花是美的吗?所以美是没有的,而只能说什么是审美。先生继而解释了审美,又指出审美是人们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之过程等。可见,这番解释不仅纠正了认知的偏差,而且让知识在人们头脑中鲜活起来。

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讲授中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我们党把创新视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想这也是衡量一个大学办得好坏的重要标志,每个教师要自觉认识这个高度,这也是大学本质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必须。UNESCO研究结论提示:信息技术使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到1920世纪初缩短到30年,到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到5年,进入21世纪,有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23年。因此不断学习、拓宽视野、吸取新知等应成为教师的终身追求。前不久我听某老师讲授健康管理策略就挺好!他未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论与方法老套上,而是以知识创新的理念,结合健康大数据技术讲解——人的体征数据在健康状况下波动规律是稳定的,当波动规律紊乱时意味着未来有健康变化风险,用连续的体征波动规律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基本特征值(血压、心率、体温、激素、BMI指数等),形成连续体征数据波动的算法——比对、构建相应分析模型,对异常的体征波动规律未来的风险进行预警,从而体现数据分析技术于健康管理中的价值。我想这个案例值得那些抱着一本老黄历(教案35年不变)的讲授者好好学习。另外,大学课堂要教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具有引导学生思维、丰富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它更是克服人云也云鹦鹉学舌的一剂良药。比如,讲授卫生保健或病因推论之类的课,不少老师们无不是吸烟有害运动有益等云云,课堂上重复着一同不变的观点,没有自已的见解。而笔者在讲授《慢病预防》就采用了逆向法,我说虽然吸烟有害,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者吸烟呢?课堂一时活跃起来,立刻呈现出热烈讨论,罗列出吸烟N多好处者,有之、 N害处进行反驳者,有之、还有人议论起烟草与经济关系来……各种思维或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这一简单不过的事例,启发了学生分析事物时应看到正、反两重性,懂得学术思想的自由和独立。 以上事例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授课内涵美。

5 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与饱满的精气神彰显教师的魅力和风格美

教育、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对人们的感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魅力,它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对教师来说,就是如何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着意选择,提取养料,巧妙构思、精心打造、以不同形式和独有的魅力表现于课堂,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课中来。这是个很值得重视和探索的问题,我校督导办在授课质量评价表中设有教师课堂行为规范观测评分,对教师的教态、着装、手势、眼神、板书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艺要求。笔者十余年督导观察,总体感觉是相当部分的教师(文学和艺术专业也许除外)在上诉几方面尚不尽理想,即教学中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兼顾艺术与美学层面的展现存在较大距离。譬如,精神萎靡、夹着矿泉水瓶、趿着拖鞋上台的授者有之,袒胸露臂、搔首弄姿的女教师有之,语言冷嘲、情感淡漠、一脸刻板的教师爷有之,讲述琐碎无重点、板书如同小学生涂鸦的高学历者有之,以及不小节、课时任意改动的混先生有之,等等。我以为作为部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决不能容忍这些现象长期存在,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审美和教学活动中的艺术修养,从教师的仪表、举止和精气神几个要素上花力气、下功夫,开展一场教艺素养提升的革命,着力解决好以下三点。

一要重视和讲究仪表。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任何轻浮 、邋遢、奇装怪服、不修边幅都不能以追求所谓的个性而张扬于课堂,教师的外在形象必须端正庄重、显现风度 。笔者至今难忘大学求读时目睹苏德隆院士(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讲台上的仪表:那一丝不乱的闪亮银发下温馨的笑容、烫平的领带及洁净的白大褂裹着挺拔的站姿,和蔼中透着威严的学者风范以及其深入浅出的讲述,在给人知识、教养的同时,让人感受一种悦目和感召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学生,整个教室安静得连针尖落地都能听见,这非凡的仪表气质自然收获课堂奇效。当然,仪表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如五官精致、相貌堂堂、身材优美等固定优势,但须知后天的修养也可以改善仪表,古人云:“相随心生”,有一颗仁爱之心、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有“见贤思齐”的自觉、有真善美的情怀,一定会造就端庄迷人的仪表。

二要做到举止优雅得体。举止是指人的动作和表情,它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应注意和考究,不可随便。手舞足蹈或动作呆板、语言过于急促或沉闷、不时地接手机或看手表等等不仅损坏了课堂氛围,也给学生负面印象;我们关注一下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在《这就是中国》讲授中的举止,不愧为示范,热情的目光、稳健而轻盈手势、富有磁性声音、平和且节奏均匀的语速,娓娓道来中还不时地带着几份幽默、诙谐和言笑,牢牢地抓住每位听讲者的心,其自然地流露给听众见多识广、深思熟虑、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态势,尽显“风雪依旧千载复,卷开总有一支梅 的潇洒与得体,这些均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去领悟、去学习。

三要保持精、气、神的完满状态。精气神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元气学说,尔后内涵上不断拓展。一般说,精神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展现一种自信而庄严的气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活力,它由内在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散发出来。一个教师上讲台如同话剧演员上舞台、影视演员面对镜头一样,必须活力四射、生气盎然、言语抑扬顿挫,尽可能形成蓬勃的气场,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为此教师需要养精蓄,做到合理营养、有规律生活与运动、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以及乐观心情。笔者自身数十年的课堂实践挺有感触的,比如上课的前一天适当提前睡眠、利用课间休息时多喝水、蓄养和调整状态等,以致我在六十岁上课的精气神与三十岁时似乎无差别。需要提醒的是,现在都市快节奏、饮食快餐化、工作超负荷、熬夜等不良现象成为普

遍。2018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调查显示:在主流城市包括教师在内的白领亚健康比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者接近六成。为此我校应关心着力改善这一现况,以展示教师精气神的良好面貌。

上述笔者提出的三点,是教师展示课堂美的共性要求或看法,纯属一孔之见,难免残缺和谬误。育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和艺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探索的路永无止境。仅教法教艺而言,笔者认为没有统一的答案,也不应该有。无论何种理论和现代层出不穷的教学设施与手段,都不能代替人们在长期的教与学实践中探索、积累、提炼的既有共性优势,又具鲜明个人魅力、效果好且学生喜欢的风格与气派,唯有此才是最好、最美的。古人说得好“尽得诸人之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愿我们在肩负立德树人伟大使命中,努力去探索去创新,为大学教育之美增添不尽风采。

2022.5.4初稿,2022.5.16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