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与非“盗”无道
自从索马里海盗事件引起全球注意后,便想到了成语“盗亦有道”这词儿,意思是当贼偷儿的,也有自己行当的“行为规范”。看了几篇关于索马里海盗的报道,要算是“有道”,海盗张口开牙要钱,给钱放人放船,多得款项除了用于长远发展的投资外,兄弟们便分钱。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加入这个团队。
说到“盗亦有道”语出《庄子·外篇·
箧第十》。古时有个叫柳下跖的因是大盗,故又名盗跖。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这则故事说的是,最个江洋大盗叫跖。他的弟兄问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跖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您瞧,几千年前的盗就给他的后人子孙制定了盗的“论语”。

柳下跖因是大盗,故又名盗跖
但俗话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做弟弟的柳下跖是大盗,而他哥哥则是政府官员,时任鲁国大夫的柳下季(见《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文: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黑白两道,弟兄二人各取其一。据说,他柳下跖还曾把孔老夫子给骂的哑口无言,有史为证:
因空子与柳下季是朋友,有一天他不听劝阻,去见大盗柳下跖。没聊几句则被被他骂的狗血喷头。在《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中记载此时的孔子“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在某中学网站“廉洁教育读本”中还见到这样一则“盗亦有道”的故事:横跨千余年后的清乾隆年间,秀州府崇德县令章清,是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为官清正廉洁,县里被治理的井井有条,治安环境良好。但临县却盗案不断,闹得人心惶惶,为加强临县的治安章清被调到那里当县令,自章清到任后,盗贼销声匿迹。任期满后,章清雇船,离任返乡。章清与送行的百姓一一道别。
“这是忽然眼前人影一闪,架在鼻梁上的那副近视眼镜竟不翼而飞。当晚,船停泊在一个与邻县交界的小镇上过夜。真是祸不单行,第二天,章清又发现船中的十只大木箱也被盗了。想这章清是一清官,并无家产。只得让船前行。不想三天后,当章清回家登岸,但见自己丢失的大木箱放在岸边,箱顶还有一书信,离岸时丢失的眼镜则放在信上。章清拆信观瞧,信上写道:
章大人:
我们是一帮盗贼,你在任时,我们慕你清正廉洁的名声,从末在你管辖的县境内行窃。但是,你离任时竟带走十只沉重的大木箱,不由得使我们寻你这位清官表示怀疑。于是,我们先窃眼镜再盗木箱,给你点颜色看看。可翻遍所有木箱,你的财产除了书还是书,所有的积蓄尚不足三十两纹银。人们常说:‘一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可你当了多年的县令,仍一贫如洗。看来你的确是个清官,老百姓没有看错你。我们先前多有冒犯,实在抱歉,故特将窃走之物完璧归赵,还望大人海涵。”
原来如此!章清感叹万千,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嗨,真是盗亦有道呀!’天下众盗听真,此人乃众位的祖先。”
这是古时“盗”与“道”的故事,今天的“盗”是否有“道”尚不了解。但不是“盗”的盗们从古至今大多无道。正是:
清官有道遇大盗,盗亦有道慕清官;谁言大盗亦无道,非道之人皆是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