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2008-10-17 09:18:01)
标签:

老北京

小吃

美食

分类: 北京食谱

闲话几款老北京的小吃

 

   

    老北京的小吃,由打哪说都是咱中国的国粹,但凡到过北京的人,说到吃,除了全聚德的烤鸭,天福号的酱肘子,就不能不说北京小吃了。说起这北京小吃分为回汉,加上宫廷三味,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各种作法炮制,归了包堆(音:ZUI读一声)有百来种。用老舍先生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的话说就是“小吃大艺”。对了,还有段歌词唱的好,说“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现在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北京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吃食也如是。就拿这老北京的小吃来说,说起来都让人犯谗。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这小吃有的是宫廷御厨们为皇室主子们做的,或是在草民大杂院应运而生的,不论是宫廷传入民间或是民间传到宫廷,流传到了现在。而今您要想吃上口全活点儿的小吃,一个地界儿是东四隆福寺小吃店,再一处儿就是护国寺小吃店了。在早年间,这些吃食不是小店儿里的主打,就是街上摊上的专利,街头远远飘来的袅袅香气,那踩着青石穿胡同走小巷寻觅的身影,老掌柜们把酒寒暄的亲切,是北京小吃特有的氛围。

    也就是有了这个环境,象什么豆腐脑白、小肠陈、爆肚冯、茶汤李、年糕钱、奶酪魏、豆汁儿张,还有德顺斋焦圈、月盛斋马家的酱牛羊肉和炉灶曹一样,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得以扬名,也就成了咱老北京的代表。哪国的领导来了咱们这儿,这餐桌上也备不住有几样老北京的小吃。今天咱们逐样说说这些老北京、新北京引为自豪的吃食。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闲话几款老北京小吃

 

    可先说下,下面儿咱们说的这些个小吃的制作方法可不是我的原创,而是参考了专业的资料加工的。

    前面,咱们已专题说了豆汁儿和麻豆腐。在这儿就先说灌肠了。灌肠可是历史长远,自打明朝就有了。《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咱老北京当年街头常有挑担小贩卖灌肠儿。有个顺口溜是这么说的,说是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当年真正的灌肠不是有团粉做的,而是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还有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盐水蒜汁食用。咱们现在吃的灌肠多少有点儿象这小灌肠。甭管什么灌肠,外焦里嫩是肯定的了。

    说起这灌肠,最早我们家都是在东四隆福寺的东口儿,灌肠店去买。买回一大坨子,回家切成片,砸好烂蒜汁,搁瞠上大大的放油,热油一煎,盛到盘儿里,浇上蒜汁,顿时香气扑鼻。到后来,懒的去哪儿买了,就到超级市场去买抽真空的那种,但吃起来远没有隆福寺的好。再有一点,早年在副食店里也有卖生灌肠的,是粉色的不到小尺长,一寸多粗。

    第一次见到驴打滚,是周末是在一个周末爸爸妈妈代我们去得胜门遛弯,看到一个自行车周围围了一圈子人,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卖的一种黄乎乎的东西,象旁边的一个老爷爷打听,老人得意地说是“驴打滚”。
    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杆儿。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属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这吃炒肝有个讲究儿,哪得手托着碗,转着玩边儿吃,这叫正宗。第一次吃炒肝还是下了夜班,和同事一起到前门大街的炒肝店吃的,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再说豌豆黄儿,早年间小贩儿们是这样吆喝“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豌豆黄儿。用的是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这是粗豌豆黄的做法。细豌豆黄儿哪,那就讲究了,这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

    年糕、切糕,原本是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

    最后,隆重推出的就属这焦圈了。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您买个大火烧,从中间儿一掰两半儿,中间夹个焦圈儿,火烧的椒香,伴随着焦圈的脆,真叫人吃不够。还有种吃法儿,就是喝豆汁就焦圈,也是别有洞天。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算是咱中国广告的鼻祖了,老苏写的是广告诗:“纤受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可见这焦圈的由来已久。 

    说起来这焦圈不知是怎么了,还真是沉寂了有年头了。刚恢复也是头几年的事儿。

    还有这卤煮火烧,那简直就是流连忘返。见着了就得吃,热乎乎、辣乎乎的,而且吃的就是那股子肥肠中的臊味。大冬天儿的记得头几年在党校学习,中间换车的地界儿有个卤煮摊儿,告诉您。不管时间多紧、风多大,天多冷,来它一碗卤煮,那是风雨无阻的。

    说了这么多,挂一漏万是肯定的。据咱们这史料上说,北京小吃有600余种,现而今留下来的还不到100种。明儿就周末了,您不带上一家老小去护国寺小吃店或是隆福寺小吃店得意二口儿。哈哈,随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