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榖
若榖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92
  • 关注人气:4,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古代官员的配车看吏治

(2008-10-16 08:27:46)
标签:

古代

官员

配车

杂谈

分类: 观点争锋

从古代官员的配车看吏治

 

    经常做不同的车从住家附近的小区经过,但所受到了礼遇是不同的,乘私家车或公车保安三挺一礼相待,而做出租车便若无其事的正眼不加。其不同的待遇让人联想许多,自然想到“配车”这码事。但凡够级别的领导都配车,所谓“公务车”是也,但留心看去,商场、公园、旅游胜地等忙于“公务”的“公务车”满视野,而从里面渡步出来的,上老下小......。 

   “配车”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与“官员”相提并论的。它既是强盛标志,也是奢侈的前兆。自古以来,官车是官员的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这一点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古代人是个共识。在古代官员配车也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官车使用的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是大小官员利益分配的体现。

    我国古代历朝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所配车辆的类别和档次是不一样的,用以显示身份等级。在先秦时,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孔子因得意门生颜回早亡哭得死去活来,可是当颜回父亲提出要用他的车子改制成棺材安葬颜回时,他不干了:不乘车,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卫懿公当国,政治腐败,连他的宠物也乘上了高级官员乖坐的轩车,群众大为不满。所以当狄人攻卫时,大家一哄而散,说让您的宠物去打仗吧。可见乘车要讲身份要讲等级的观念在当时已深人人心了。

    汉朝严禁官员用车出现违法行为,如,汉宣帝去祭祀汉惠帝,正赶上下雨,韦玄成等几个前来陪祀的列侯便不坐官车而是骑马来到惠帝庙前,有司立刻向汉宣帝弹劾他们,韦玄成等几个人因此被削去了官位。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大概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用车规定:

    一、不同官员驾车马匹数量有差,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车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一是,即车厢两旁用以遮蔽尘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将左车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两车都漆成红色;一是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于是车盖连同冠服合称“冠盖”,也成了仕宦的代称。我们所说的“冠盖云集”与现在众多官员要开会将车子停在一块的感觉差不多。

    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的时候,牛车也担当了公务车的角色。当时国家初建,在官车使用上注意节俭,后来国家逐步强盛后用马车当了公务车。

    北宋时期是骑马当公务车。王安石退居金陵后常骑驴代步,有人要送他一顶双人抬的小轿,他发怒说:“奈何以人代畜!”

    官车的日益舒适化和奢侈化往往是一个朝代走向糜烂的前兆。明朝朱元璋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余皆骑马;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随着明朝的日渐衰弱,官员们又纷纷坐上了轿子。清朝开国后,准许汉大臣乘轿,但都城区域广大,官员住宅距供职单位都很远,若要乘轿上下班,得准备两班轿夫中途替换,一班轿夫抬轿时,另一班乘大板车随后。计算下来,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

    无论古代或现代官员,一旦公务车或轿子派发下来,完全由官员们个人支派,何况现代的官员大都会开车,即便开头不会也得学个本子“为方便”,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长腐败与奢靡的风气。应该说,官员的配车,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在,都是比较严峻的问题。如何标本兼治地解决公私不分、负担过重的问题,的确需要政策制定者们费一番思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治理腐败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