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说“笑贫不笑娼”的话题
旧社会素有“笑贫不笑娼”的话,潜台词大概是自食其力的意思,如当街要饭的不如娼妓靠自己的能力混饭。我想,这似乎早已被世人忘却的话题,在当今的种种是是非非中又被人提起。说了归齐,都是一个“钱”字在作怪。贾平凹先生在《说花钱》有段话说的好:“社会越来越发展到以法律和金钱来维系,有定数的钱在世上流通。聚聚散散,来来往往,在钱上沉浮,若将每一张钞票当一部小说来读,都是一段传奇把。”
时代在变,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深刻变革。钱对于世人来说简直就如同衣服一般,没有衣服出不了门,即使出了门也没有面子。这样比喻似乎有些牵强,但的确如此。
在笑贫不笑娼回归的时代,“只要能挣到钱,做什么都成”,哪怕是包养青春、出卖花季,而“笑贫不笑娼”中的一个“娼”字,也远非一个“妓女”,或现在的时髦词
–
性工作者所能包括。如近日看一博客所曝的所谓八位“选手”被包养的消息,不论真与假,也是天知地知的事。出名、包养、钱途、回报云云。人前光鲜靓丽、灯光鲜花、靓车美酒、港声嗲气,也的确非“肮脏、破烂”的贫人所能比拟。
一个“穷”字写在脸上,马路为舞台,衣食温饱尚难维持,何谈住所、举止、优雅、言谈和交欢,甚至连吃相都不那么端庄,走在路上都让人不愿意多看。
两这相对,前者在德育的天平上放一马,在“钱”的秤杆上压一下,那么肯定是金光大道,继尔再无限放纵,那么肯定是名利场上的宠儿、鲜花的主人、镜头前的嘉宾以及大款床上的娇媚(包括男女),虽未在头上插专业或业余“性工作者”,再或临时“性工作者”,再再或“租赁性工作者”的标签,我给他们冠以新名叫“疑似贫”,你能指望这些“疑似贫”们干什么哪。
“疑似贫”们蔑视“贫”或“穷”的人们,我把他们归为同一种人。有篇分析文章说的好:对于同一件事物,人通常具有价值判断、情感判断和审美判断。后两者在先,而且往往左右着前者(如果只让人看加西莫多一眼,估计一万个人中会有9999人感到强烈的厌恶)。尽管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西风胜于东风,但对于一般不爱思考的俗众来说,他们经常只停留在后两个层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而对于价值判断则留给他人代劳,自己人云亦云即可。从这个角度来说,笑贫不笑娼观念的出现,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社会变了、价值观变了、道德观变了,难道人性没变吗!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性内因在作用和驱动。难道不是吗!
链接:
《三十一年前31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常挂嘴边的“俗话说”与“常言道”》
《有趣的中国文化“四”情结》
《王蒙先生和作协的“推”与“破”》
《史上对老婆的五十种叫法》
《“选秀节目”究竟“秀”了谁》
《当国歌唱响在“德国啤酒节”的时候》
《八月十五月降中秋》
《千古中秋千年月(选)》
《江湖上的“新浪网友”》
《成就月饼的唐太宗与杨贵妃》
《当年的合资酒店这样进》
《宋朝“燕馆歌楼”的女妓男娼》
《“酸汤扯面”扯出的历史
》
《“三教九流”与车船店脚牙》
《解读“胡说”与细品“八道”》
《“六亲不认”的来历及辈分》
《旧京秋天的连吃带看》
《下里巴人的“酱油汤”》
《旧京青楼的369等》
《李自成热锅开水炖福王?》
电子信箱:wwdzyffsh@sina.com
我的MSN:ningweichun@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