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起老北京标志性的建筑,那就得说是胡同了。要说起来,胡同不是汉文化的产物,它来自元朝。当初,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而“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是大明朝以后被朝廷规范为“胡同”的。您瞅,胡同敢情是这么来的。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完美的组合。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难怪汪曾祺老先生赞叹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还有一个特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北京胡同的名字简直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而且都与当年朝廷的政府机构、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关。比如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都可以是胡同、街巷的名子。 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有:禄米仓、惜薪司、西什库、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以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官衔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监郑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等。 以市场贸易和寺庙命名的胡同是:如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名人贵胄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汪纸马胡同、骟马张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石附马大街、张皇亲胡同,方家胡同,史家胡同、蔡家胡同、蒋家胡同等等。 老北京的胡同啊,不光名字有趣,说起来这景致也别有一番的滋味儿。夏天来了,睡过午觉,爷们儿们胳肢窝下夹个马扎儿、左手端着沏好俨茶的把儿缸子、右手摇着大蒲扇,敞胸露怀、腆胸叠肚的从自家院门出来,在老槐树下一座,四下里瞅着,和过往老街坊打着招呼,或者甩开腮帮子和同辈分儿胡骂溜丢几句,或是抬着杠,或是聊着头前儿的扫听到的奇闻趣事。娘们儿们,不是拿着菜篮子,就是针线笸箩,择晚半晌要吃的菜,或是钠鞋底子,做针线活儿,嘴里张家长、李家短的闲扯。小孩们睡眼惺忪地或是依偎在大人怀里。或是卅一群儿俩一伙儿的玩着孩子们的把戏。真是一派和谐的市井生活。
老北京的胡同啊,名字和景致一样体现着市井的生活,和谐的气氛。着实能钩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现在就城改造,胡同一个个地被推倒铲平,住在胡同里的人揪着心,不知道哪天自家的墙上圈上一个“拆”字。那该多可惜啊,推倒的不止是这些人的安身之所,老北京过去的形态也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在人们的记忆中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