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然,我没有老师(评论)/张彤彤
(2025-11-10 14:57:16)大概三个月前杜梨发给我一篇散文,就是这篇《小耳木兔失落于永定河》,我细细读了几遍,文中记录的是她这两年在北京等地观鸟的过程和体会,文中也提到了我和她以及其他朋友一起观鸟的事。这篇不断的散文可以说是一篇观鸟的回忆录,许多情景跃然纸上,也带出来了不少的回忆。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其实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古早时期我们的先祖为了生存捕捉和收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果实、菌类等作为食物,对自然了解与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对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早已有了深刻的认知。可以说对于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从古至今并不陌生,我们先祖通过狩猎来捕捉野生动物作为食物,还会把野生动物的形象记录在岩石、山洞中,一万七千年前法国拉斯科的岩洞中人类的先祖已经绘制了野马、原始牛、马鹿、狮子等野生动物。在我国古代《诗经》中就有诸多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描写和记录,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超写实的花卉、鸟类和昆虫绘画,可见无论中外古今,人们对自然的观察记录一直没有停止。现代观鸟活动起源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起源于身在塞尔伯恩的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的自然观察,他把身边观察到的鸟类、兽类、鱼类、植物和物候的变化记成笔记,这本书后来发表,就是《塞尔伯恩博物志》(也译作《塞耳彭博物志》)。人们摒弃了网捕、弓箭和枪支,通过视力和望远镜作为工具来观察记录身边的鸟类,观鸟逐渐成为了风靡世界的自然运动,只要稍作一些物质和知识的准备就能入门。
入门后随着观鸟的深入又能逐渐发现这项运动不仅是体验自然、观赏自然的活动,还会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文学、美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观鸟看似是项简单的活动,但也是个不简单的系统性学科,不同行业的人士都在观鸟活动中发现自己熟悉的切入点,观鸟是一件不简单、且有趣的事情。当今观鸟活动在我国民间展开始于1996年,北京自然之友组织了我国第一次的观鸟活动,自此这项有趣的自然观察活动在中国逐渐普及起来,由缓慢传播到最近十年来快速被大众了解和接受,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时髦的自然观察活动,并且还在影响着众多喜爱自然的人们。
杜梨和我都是观鸟人,文中写到了百望山、通州绿心森林公园、乐活中堤等观鸟点,这都是北京观鸟人常去的地方。她文中描述的一些鸟类如喜鹊、达乌里寒鸦、鸬鹚、短耳鸮、白尾鹞等鸟也都是华北地区常见和相对常见的鸟类,它们中有的是全年可见的留鸟,有的在北京地区是过境的旅鸟,也有一些是冬候鸟,它们会在深秋初冬时来到北京,并在这儿度过冬季。不同的鸟种在各不相同的生境生活着,当北京的观鸟人迎来送往它们之时,也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寒来暑往四季变化。记得2023年的12月,我和杜梨还有其他几位鸟友一起在通州绿心森林公园中寻找雕鸮。这是种体型伟岸的猫头鹰,冬季时会在北京周边的林地中活动,虽然寻找无果,但也不影响我们的心情,黑翅鸢、锡嘴雀、太平鸟也足够给我们带来欣喜,寒冬中见到它们也是足够了,最重要的是体验了寻觅和观赏的乐趣。
要说现实生活是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我认为在自然世界中的体验也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前面提到的现代观鸟者吉尔伯特·怀特就是一位关注身边自然起家的自然爱好者,他不仅记录身边的自然,还把观察到的自然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高度,这样的自然观察者兼具了理学深入性和文学感知性。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他就是雪莱,他与吉尔伯特·怀特是同时代的人。雪莱家乡在英格兰南部的萨塞克斯郡的霍舍姆市的沃恩汉。沃恩汉有一片小湖区,这是雪莱最喜欢的地方,没事时他独自泛舟湖上或在树下野餐,这里给了他诗歌创作的艺术源泉。当年这个湖区被保护了下来,建立了一个由政府和社区共管的城市小型保护区,这里栖息着几十种鸟类和数种哺乳动物,这片保护区成为对雪莱最好的纪念,也是当地最著名的自然遗产之一。
法国画家亨利·朱利安·费利克斯·卢梭曾说过:“除了自然,我没有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文学工作者、艺术家都能有无暇的眼睛去观察时间和感受自然,从中吸取最原始的营养,展现在创作中。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9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