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中的新诗英雄(续编)/胡亮

(2025-11-06 15:41:06)

 

  多多(1951—)

 

七十年代初期,多多年方弱冠,“是熟睡的夜和醒着的眼睛”,让他得到了神力,居然同时写出了两种作品。一种,比如《致太阳》,“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羞愧/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浪”,乃是热血的结果。一种,比如《蜜周》,“我,是不是太粗暴了?/‘再野蛮些/好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女人’”,乃是精液的结果。后者成稿于1972年,前者成稿于1973年。前述两种结果呢,也可见于一件作品:比如组诗《万象》,共有十四首,全部成稿于1973年。热血是政治的热血,精液是身体的精液。到了后来,诗人却不再喜欢前者——也许在他看来,那意味着某种余绪、暴力、左派或集体无意识。尽管多多持有此种态度,我们必须要晓得,“一个阶级的血流尽了/一个阶级的箭手仍在发射”,恰好是多多——以及那代诗人——所面临的最初和最深刻的语境。“太阳”“人民”“北方”……多多不断写到这些事物,亦可见出此种语境的力量。但是,我们终究要信任多多的取舍,不仅是因为,《蜜周》早于《致太阳》。在政治抒情诗方面,多多不能,也不愿争锋于江河。他不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小弟,看看吧,他拥有迥异于时人的起点:身体抒情诗,欲望抒情诗,“听凭蜂群般的句子涌来/在我青春的躯体上推敲”。在这些作品里面,词紧跟着句,句紧跟着节,节紧跟着篇,都急着要来见证诗人的青春。那钻石,大颗,小颗,叮当作响,诗人一抓一大把。这是荷尔蒙的夜晚,这是直觉的闪电,这是诗人的泪流满面。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想象力,身体和欲望的想象力,混合着姜夔的感受力;比两者更大更不可抗拒,还混合着茨维塔耶娃(MarinaTsvetaeva)的众所周知的痛苦,以及对于这种痛苦的罕见的承担力。先来读多多的《手艺》:“我写青春沦落的诗/(写不贞的诗)/写在窄长的房间中/被诗人奸污/被咖啡馆辞退街头的诗”;再来读茨维塔耶娃的《我的诗……》:“我写青春和死亡的诗,/——没有人读的诗!——/散乱在商店尘埃中的诗/(谁也不来拿走它们)”。两者血缘,一目了然。除了身体抒情诗\欲望抒情诗,还有田野抒情诗。比如,《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当春天的灵车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两者都成稿于1983年。虽然多多很敬慕晋人陶渊明,此类作品难臻宁静,相反却将诗人推向了痛苦、狂乱和死亡的预感,推向了陶渊明的反面,或者可以说推向了宋人辛弃疾的正面——诗人也有谈到,他要的就是宋人辛弃疾的“壮怀激烈”。冰雪皇后来了吗?多多大呼小叫:“我要让她好看!”他的力度来自色彩和情怀,来自天马行空的速度感。如果我们首先震惊于某诗人的芒刺,那么稍晚一点儿——必定要稍晚一点儿——就会迷恋上多多的钻石、烈酒、电流和“冷疯狂”。多多是头“大象”,每个瞎了眼的读者,都能够摸到“异象”。臧棣怎么说?“多多是我们诗歌中的达利式的人物,想象力怪诞,然而又能在细节上展示出迷人的精确。”因而正是多多,唯有多多,让臧棣产生了很强的竞技欲望。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多多去了异国,居然也不断有作品问世。来读《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河流倒流,也没有用/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也没有用/鸽群像铁屑散落/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秋雨过后/那爬满蜗牛的屋顶/——我的祖国//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再来读《在英格兰》:“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是英格兰/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耻辱,那是我的地址/整个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整个英格兰,容不下我的骄傲//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我/认出我的祖国——母亲/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前者成稿于1989年,后者成稿于1990年。两者都有写及故国之思,前者忍受孤独而后者擅长骄傲。当然,骄傲,乃是多多的常态。前文有说到天马行空,实则真有一匹马,一匹天马,奔突于多多的不少于二十件作品。这是一匹嘀咕着的马,一匹吃掉一万盏灯的马,一匹用泥土堵住耳朵的马,一匹脱下马皮的马,一匹被勒紧了的马,一匹被狠踢腹部的马,一匹出棚后被人骑被人打的马,一匹无头之马,一匹从脑子里溢出蝴蝶来的马!这些马都是诗人——也包括时人——的化身,尤以《马》《授》《钟声》《五年》《从马放射着闪电的睫毛后面》和《从锁孔窥看一匹女王节的马》交代得最为明白。诗人就像一匹种马,一匹半自由的马,在跑到山巅之前,“还来得及得一次阑尾炎”。啊,无头之马,无头之马:连柏桦都曾经赞个不休!无头之马,无头之马:终于成为一代人的隐喻!多多终以他的天才,秀出同侪,成为一个罕见的个案,一个两全的个案——他既分担了启蒙的义务,又鹤立鸡群般地完成了艺术的任务。杨小滨怎么说?“多多……以其超越了同世代人的诗性魅力,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的灵魂人物。”

 

  舒婷(1952—)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8期诗歌存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