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五大道生活(1942—1966)/冯骥才
(2025-10-31 09:48:28)冯骥才先生是位多才多艺、阅历丰富、有传奇色彩的名作家,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自传作品格外引人瞩目。本作系冯先生回忆青少年时代(1942-1966)在天津五大道租界生活的最新自传,行文质朴儒雅,又暗藏机锋,如涓涓清流般娓娓道来,于平和中见往事,于无声处听惊雷。
 
清流
——五大道生活(1942—1966)
冯骥才
 
序诗
 
一
 
人愈老
童年的印象反而会愈清晰
就像春天留在草地里的脚印
在寒冬的雪地里神奇地显现出来
这就是
生命的记忆或者记忆中的生命
 
二
 
江行万里
在将入大海的一瞬
忽然掀起一个排天大浪
并回首
深情地遥望它
万里之外
依然发光
的
源头
 
三
 
没有人能够回到昨天
文字却能记住昨天
并把昨天的风景带给明天
一个人只有经历是属于自己的
如果我自己不写
谁会帮助我记住这些事情?
 
一、祖居不在天津
 
我的出生地是在渤海边的天津,老家却在很远很远的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宁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4)我爷爷带着十岁的父亲离开宁波,迁至天津,那时很多地方还不通火车,要多次换车,还要乘轮渡,宁波是大运河起始的南端,天津在大运河北部的尾端;由宁波来天津非常折腾。爷爷到天津后就再没回去过。父亲也没回去过,我自小脑袋里对宁波的印象全是一些虚幻的五光十色的碎片。比如,在爷爷屋里听到的老乡们嘴里叽里咕噜的宁波话,比如每逢过年必吃黏黏的喷香的炒年糕,比如父亲说他小时候蹲在宁波老家竹林里屙屎,时间一长,会叫新长出来的笋尖扎到屁股。再比如自小填写简历的籍贯一栏中,都要写上“浙江慈溪五马桥花园冯家”几个字,慈溪是哪儿,五马桥在哪儿?还有老家的一副对联,家家悬挂,我家过年时也挂,叫做“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这对联说的是什么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单凭这些碎片形不成任何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懂的事多了,对家庭的了解便多了起来。我最先知道的一位祖先,便是冯氏历史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叫冯异,他就是老家那副对联中的“大树将军”:汉朝人,曾辅佐刘秀打下天下,建立了东汉。我这位祖先骁勇善战,但为人谦和退让,逢到军中评功论赏时,他就独自躲到一棵大树下歇憩。人们钦佩他建功却不争功,给他一个美称,叫“大树将军”。这位祖先叫我对老家那边隐隐地心生敬畏。我还依照想象给他画过一张像呢;一身铠甲,披着披风,挎剑拿刀,倚着一棵大树坐着。大家看了都笑,爷爷却说冯异就是我画的这样!
后来爷爷告诉我,冯家最早的祖先并不是冯异,而是更早的西周时期齐宣公的少子齐通,由于受封于冯城,子孙便姓了冯。由此,我知道我家姓“冯”的由来。
到了汉代的建安时期,冯异的六世孙忠贞公(名冕),官做到朝散大夫,因为厌恶董卓在朝廷飞扬跋扈,请求外职,被派到浙东的句章做县令。句章是宁波的前身,历史非常久远;唐代开元年间改称为慈溪,我老家慈城是慈溪的县城,故而慈城的冯氏一族就把冯冕称做“始祖”。冯异之所以名气更大,是由于他人品贤德,受到后代敬仰,实际上他是我们冯家的“精神领袖”。古人敬祖中,都含有一种“家族的价值观”。
我老家古联中的上联“大树将军后”,便是表示以冯异为荣。下联“凌云学士家”,是说冯氏在慈城由唐末而今一千多年间,相传了三十九代,中间出了不少显赫的人物,单是进士就有五十六名。古代崇尚读书做官,冯氏出了这么多进士,当然被视为家族的荣耀,引为自豪。现在慈城还保留着写着一行行冯氏进士姓名与朝代的“进士牌”。
慈城的冯氏有点特别,很少有人务农,大多都在两方面使劲:一是读书,考取功名,入仕途;一是经商,做买卖。冯氏在这两方面都很成功,进士多,经商致富的人更多。冯家人很倾心自己的家园,有了实力便在慈城建房盖屋。当年慈溪县城慈城中有一半的房子是冯姓的,所以慈城民间又有“钱家谷,冯家屋”和“冯半城”之说。
 
1992年我第一次在宁波办画展,初入慈城,立刻被震撼了。完全没想到我老家的历史保存得如此完好、完整,好像由古至今一直原封没动。一些老屋老墙保持着明韵乃至宋风;站在街口巷口往里一看,全是通往过往岁月的时光隧道;还有那些寺庙、藏书楼、官家大院、商铺,以及牌坊、老树、地面磨光的石板,叫我轻易地走进了家族的历史和历史的家族。我见到了父亲出生的房子,爷爷的客厅,世世代代饮水用的古井,远房的亲戚、家谱……一位族姐名叫冯一敏,还把她家珍藏的四幅明代绘制的祖先像送给了我。其中两幅画像是慈城冯氏第二十五世(明代嘉靖)冯燮及夫人。画工水准极高,连人物的性情与神态都画出来了。上端还有冯燮侄孙冯若愚的题赞;冯若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工诗善书,书体端庄,笔墨厚重,名极一时。在慈城有很高知名度。这画像叫我清清楚楚看到几位先人的模样,特别是一幅女先人画像,与我姐姐很像,使我很惊讶。
 
在离祖居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我找到父亲曾说的小时候蹲着屙屎叫笋尖顶屁股那片竹林。这片竹林婆婆娑娑,葱绿可爱,由于头天夜里下了一场雨,竹林里到处都是尖尖的嫩白鲜亮的青笋尖。我还在祖居东南墙外找到了“五马桥”的遗址。据说当年慈城大多的街道都是“半街半河”,一半街道,一半河道;街道走人,河道行船。逢到街口,道路相交时,河水也相交。阮仪三先生对我说这是典型的江南古建中的“双棋盘格局”,逢到河水相交,必有一道小小的石桥;水陆交错,小桥横斜,那时的慈城一定十分独特好看。
我家所在的民主路上大户人家多,故石桥宽一些,据说可以五匹马并行,故称“五马桥”。桥上曾经还有一座精美的石坊。慈城桂花树十分多,年年金秋满城桂花盛开,绿叶黄花与白墙灰瓦相互掩映,处处如画;待到落花时节,人们把落在地上的花瓣用竹帚扫到河道中,花瓣顺流而下,流入城南的骢马河中,使得一条大河铺满金黄色,十分壮丽夺目。可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改善交通”,把所有河道都填平,石桥和石坊都堆进河道里。古镇的风光不再,只留下了一些空空的地名。历史是无法复原的。失去的便永远失去,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历史的哀伤。
 
尽管我第一次回到老家,我不曾在这里生活过。一切一切都不曾见过,但奇怪的是我没有任何陌生感,一景一物后边仿佛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亲切、一种温馨,是不是因为它们曾与父亲爷爷在一起?爷爷曾经从祖居这扇老门进进出出吧;父亲肯定是喝这口老井里的水长大的;横在院中的粗铁丝,一定晾晒过他们的衣衫;房间里略略有点湿凉的空气里分明还有爷爷和父亲的气息呢,我从别的地方还能找到这种沁人的熟稔的气息吗?当我乘坐的汽车从一个街口拐过时,一个站在街旁、五六岁的男孩调皮地冲我的车子尿尿。我忽然想到父亲小时候也会是这样子吧?这惹起了我一阵感动。我感觉在这遥远而生疏的老家里肯定有我生命的基因,通过血缘一代代神秘莫测地传递到我的身上,与我相关与相牵。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故乡的情怀无限柔和地来到我的身上。这次回家之后,便情不自禁地画了一幅画叫做《雨竹图》,上边还题了一首诗:
 
疏疏密密雨,
轻轻重重声,
浓浓淡淡意,
深深浅浅情,
远远近近事,
都在此幅中。
 
后来我把这幅画送给老家,据说他们挂在了祖居的正厅“怀先堂”迎面的大墙上。
这次我还真动了感情,卖掉了画展上的五幅画《老夫老妻》《深睡》等,得款二十万元,这笔钱在当时还是不小的数目,我用这钱捐修了月湖边上的贺知章祠堂。祠堂过于残破,无钱修缮,城市改造计划中要拆除,但我老家怎么能失掉这么珍贵的古迹?这样,祠堂保下来,我和遥远的老家也拉近了。
 
二、姥姥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8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