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平房62号/庞井君

(2025-10-30 16:11:43)

傍晚的时光过得很快。刚刚还见夕阳斜斜地照在书架上,映着五颜六色的书脊,泛出温润柔和的光泽,淡淡地向窗外的世界涟漪般泛荡着,转眼之间,已是夜色朦胧、星光微茫了。推开窗子,任思绪在夜色中随着晚风向远处飘荡,楼下公园竹林深处涌起的蝉声,挣开了车声的笼罩和阻滞,传到了我的耳际。这熟悉的声音勾起了我对颐和园之北那所美丽校园的回忆,精神的翅膀一直飞到那个叫“小学平房62号”的地方。

三十多年前正是蝉声如潮的季节,我从燕山深处一个小山村来这所学校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士,博士毕业又回到这里工作,一住又是十多年。算起来,我在这个校园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换了五六个住处,半生颠沛流离,搬过的家就更多。很多地方,已被时光的河水漂洗得褪了颜色,变了形状,模糊了远去的背影,唯独小学平房62号这个地方,始终叫人魂牵梦萦,常忆常新,牵连着很多难忘的故事。

小学平房是校园东北角墙边的三排职工宿舍,建于20世纪70年代,因在当年华北小学的后面而得名。我1990年代中期博士毕业分配到这所学校,先在3号学员楼借住了几个月,不久便搬到这里,寒来暑往,总共住了两年。

记得两个多月前,我又回到这所学校学习,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小学平房62号看看。听当年的同事说,那地方十多年前就已拆迁,改造成了湖区,心里更加惆怅不安。刚刚放下行李,便匆匆骑了一辆单车,循着时光的足迹,绕过陕北窑洞形象的大礼堂、新疆班学员用餐的清真食堂、当年华北小学操场南边那两排参天大白杨,还有小学门口那棵高大的只开花不结果的老杏树,来到东北院墙边,寻找小学平房62号旧址。到了那里,我不停地将眼前的场景与脑海中的记忆进行比对,物非人也非,很难找到什么重合之处。如今这里已成了一片蓊郁浓密的森林,从远处大山里移来的槐树、榆树、松树挨挨挤挤地连成一大片,遮天蔽日,蜿蜒的小路沿着起伏的小丘在林中隐现。原来小学平房那地方大部分已成湖区。靠近院墙的地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柏油马路穿过,疾驰而过的车辆瞬间便把这个与它不相干的时空远远甩在了后面。路两边的花草树木修剪得整整齐齐,光鲜亮丽得像舞台布景。我走到墙根,拂开竹枝藤蔓,抚摸着虎皮石墙面映射的夕阳,调动所有的感官,努力从这一面残存的断墙上追寻和回味旧时气息。一只蟋蟀停止了叫声,从一个墙缝跳出来钻到另一个墙缝,继续铮铮鸣叫。几只刚出窝的小麻雀应和着大麻雀的召唤,扑扇着柔弱的翅膀,喳喳叫着从一棵青杏盈盈的小树上飞到了院墙的铁丝网上,停了一下,又三三两两飞到墙外农家瓦舍中去了。

我站在路边向西张望,看到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耸立着两棵大梧桐,像两个披挂执戟的武士静静地守卫着旧日时光,又像两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牵挂着故人的一点念想。正是这两棵参天的梧桐让我确证了小学平房62号的地址。

我绕到了湖西岸,过了一道玲珑剔透的小石桥,来到小岛上,站在两棵大树下,沐浴着西山的霞光,环顾四周,用头脑中旧日的图像一层一层地覆盖眼前竹树环合的碧波。一群拳头大小的小鸳鸯跟着大鸟咚咚跳入水中,一字排开游向湖心,记忆也像它们泛出的涟漪一圈一圈地向岁月深处荡去。

小学平房从南往北共有三排,从西向东,一直通到校园的东墙根。我家住在中间一排,左邻右舍连成一体的四户人家,由前后两排平房、学校东院墙和临街的两道短墙圈起来与外界隔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紧贴着短墙外面长着两棵老梧桐树,一边一棵,矗立不动,缄默无语,枝叶蓬蓬勃勃伸展开来,遮住了两边的屋顶和大半个街面。小院里,每家有两间平房,门前都有一块很大的菜地,中间由一条红砖铺成的小路分开。这个小院不像北京胡同里的大杂院,各家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杂物都放在自家屋里,基本没有胡搭乱建的建筑。我家住的62号,是从西往东数的第二户。第一户住着两个老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叫贝贝,是他们的孙女。房子是老人女儿分的,她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前几年留学去了英国,后来与同在那里留学的丈夫离了婚,自己带了个儿子在英国生活,常年不回来。两个老人还有个儿子,也很早就离了婚。他们随女儿到北京后,儿子也带着十来岁的女儿来北京生活,不久又与一个北京女人结了婚。女方也是离异的,自己有个儿子,她不太接受贝贝,贝贝只好跟两个老人一起生活。那女人偶尔也来小院看老人,长得挺漂亮,大家都说比老人儿子精明能干。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歌存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