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次日出(中篇小说)/海桀

(2024-12-13 15:44:27)

医院是最能见证生死的地方。有病人不断地离开,又有新病人不断地进来,小说将“我”放进这样的“生死场”中,零距离观察人生,具体细微地思考孝道、疾病、临终关怀等终极问题。

 

第三次日出

海桀

 

我从没想过,会在呼吸危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看到如此难忘的景象。

 

窗前的寒雾,被朔风驱散。连日阴沉的天空,豁亮了许多。断裂的云层,割裂了凛冽的晨光。大块大块的云翳,在隐约可见的动感里,缓缓地扩展着,弥散着,像是淡墨在湿润的宣纸上,释放着诱人的想象和预感。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燃气锅炉喷放出的乳白色的水蒸气,以棉絮状、云逸状、雾流状的姿态,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与拥挤的楼群相辉相映,如同一面立体的印象派的超巨大屏幕,矗立在宽敞的视阈里。

就在这图像的下方,在密密麻麻的高大建筑的屏障间,两条宽阔交叉的街道和相向流淌的车流,在东南的直角处,隔离出一大片拆迁完毕的棚户区。

透过这片难得的空隙,我看到的是渐渐红亮起来的空透的天空,确切地说,是橙红黄在灰白色的云团里,皴染出的奇异的云图和色块。

鲜艳极了!

漂亮极了!

更令人惊叹的是,云图在快速扩张,色块在迅速变幻,越来越迷人,越来越明亮。难以描述的耀眼的光晕里,红得令人疑惑的软塌塌的太阳,从凝重的铁锈色的云堆里,慢慢地慢慢地挣脱出来,继而缓缓地缓缓地隐入片状的云层,将整个云天映照成红光与金色的交响。

那一刻,我在梦境般的恍惚中,意识凝固,感觉消失,只是呆呆地望着眼前的日出——

没有惊叹!

没有喜悦!

没有欲望!

大脑的麻木超乎了精神的力量。

直到身后的动静,将窒息般的感觉拉回到现实。

是护士,三个身穿浅蓝工作装的年轻的女护士,在给我身后的病床撤换被单。

 

两小时前,这张床上的病人走了。

我住进来的时候,他已经住了七天。今天是我住院的第四天。我们的病床紧挨着,中间就隔着一个床头柜。

他叫庞力铭,七十六岁,肺部感染,一级护理。这是他床头信息栏上写着的。

医生查房时,重点关注的,除了他严重的肺部感染,还有心脏病、二十年病史的高血压。他的肾脏也不好,需要导尿。总之,有一堆难缠的基础病。他是高校退休的副教授,对中国西部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独到的研究,出过两部有影响的专著,还写过一些表现民族风情的歌曲。这是他女儿告诉我的。他儿子、女儿轮流守护他。儿子守夜,女儿白天。

 

昨天上午十点来钟,医生查房的时候,我对我的主治医生沈大夫恳切地说,能不能给我换个病房,或者晚上允许我请假回家,第二天一早我会准点赶来。原因是我整夜无法睡觉,感觉睡眠和心理都在崩溃。

这是真的。

病房里三张病床,我的两边是两名危重病人。

右边是一名经营金属耗材的商铺老板,他叫卢伟,六十九岁,肺部感染,二级护理。他肝脏两个月前刚做过手术,患有二型糖尿病,身体高大肥胖,不停地咳嗽吐痰,还粗声大气不停地接打电话,处理生意上的各种事情。任何时候,尤其晚上,他只要闭上眼睛,可怕的鼾声,就会带着尖厉的哨音,在房间里震荡。令人生理抗拒,异常折磨。除非他自己强烈咳嗽,或者医护人员前来打针换药例行检查,能将他唤醒,其他各类打扰对他来说形同乌有。

左边是庞老师。他周围堆放着各种医疗仪器,床头柜上放着血压、血氧监视器,另一边是移动式呼吸机,床边的护栏上挂着心电监视器,口鼻上扣着氧气面罩,床下面还吊着导尿袋。从我进入病房,他就不停地呻吟,不停地动弹,是那种老年人难受痛苦时,特有的哼哼和叫唤,带着令人难受的痰液阻塞气道的音响。可以肯定,他是不由自主。因为他清醒的时候,人立刻就安静下来。但相对安静的时候,主要是白天。一到晚上,他病情就加重,时不时地就会血压蹿升,氧饱下降,心率快到每分钟一百三四。一旦危急,医护人员匆忙赶来,紧急抢救。病房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气氛异常紧张,而且混乱。

就说前天晚上,他抢救了三次,呼吸机开动了,画有醒目图案的高大的移动式X光机,由放射医师推进病房,伸出近两米的机械臂,在病人的胸部上方拍片。狭小的房间里,一下子涌进来六七个医生护士,围着病床进行急救。

按说这种情况,应该在ICU病房进行。但没办法,这段时间危重病人太多,ICU爆满,大家都是病情危急,都是排号,随意插队是不可能的。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ICU有床位,这位庞老师也不会进。他在清醒的时候,给家属和医生再三交代过,不论病情多么危急,坚决不进ICU

这种情况,对我来说如同坐过山车,紧张刺激就不说了,单是加速的心跳、心慌、头晕、耳鸣和可怕的心理混乱,就让人受不了。加之病痛的折磨,心情的烦躁,实在令人无法忍受。可对我右边的卢老板来说,并无大碍。只要房间一静下来,令人恐怖的呼噜声就会同步响起。即便从酣睡中短暂惊醒,翻个身,立马就能重返梦乡。他重返梦乡,如同咒语应验,我头上的金箍就又紧了一圈,简直就是梦魇啊!

 

没想到,沈大夫对我的请求十分冷漠,她甚至看都没看我一眼,用很快的语速果断而又坚定地说:

“不行!”

我心口顿时突突,脸上一阵烘热。可我没再争取。我发现来查房的主任和所有的医护人员,对我的恳求,都听而无闻,很快就离开了。

就在我悲观失望,努力平复情绪,想着要不要等查房结束,直接去找主任,坚决寻求解决方法时,沈大夫突然回来了。她径直到我床前,盯了我一眼,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

“你说的情况我都知道,但你得忍耐!你应该看到了,大厅里,走廊上,凡是能加床的地方都加满了,急诊科的危重病人都收不进来,你晚上竟然要回家,空出一张床,你自己说合适吗?实话告诉你,我从昨天下午六点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七个小时没休息了,十二点前能回家,是幸运!我孩子还病着呢……”说着,像是突然觉着不合适,话题猛然一转,让我坐起来,用听诊器听了下我的后背,嗓音一沉,像换了个人似的说,“把氧气戴好,买副耳塞,医院左侧二百米处的环联超市里就有!”说完,不等我反应,迅速转身,用手掩住口罩,咳了两声,匆匆离去。

我躺下来的时候,身上燥热,眼前全是沈大夫来去的身影,满脑子都是她刚说的话,对她的不满情绪烟消云散。

她说得没错!

由于病人多,呼吸科不堪重负,据说连神经科、五官科都腾出病房,紧急接受高龄危重病人。最要命的是,呼吸科的医护人员病倒了一半儿。好在这些年医院里年轻人的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抵抗力强,轻症也都一边治疗一边坚守岗位。就说沈大夫,从她咳嗽,还有说话的声气上判断,没准也病着呢。不,不是没准,是肯定,她孩子病着,她怎么可能幸免呢?

想到这儿,我惭愧,我汗颜。

人,病痛或危难的时候,替自己着想,绝不是错。

可如果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做的能做的,只有你自己,而且要让别人只为你着想,即便再有借口,也是无理。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