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南北极(报告文学)/许晨
(2024-11-06 15:30:10)这是一篇献给勇者与开拓者的壮丽诗篇。作者以细腻而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极地事业40年间爬冰卧雪、奋发图强的壮丽征程。从“雪龙”号劈波斩浪的坚定航行,到“秦岭”站巍然矗立于冰原之上,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力量与荣耀。这不仅是一部极地科考事业非凡崛起的历史,更是对科考队员无畏精神的深情礼赞。
龙舞南北极
许晨
一
四月的青岛,海风习习,春暖花开,明媚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片片闪亮的蓝绸缎舞动着。港湾里停泊着一条条竖着白帆的游艇帆船,远方不时地驶过一艘艘硕大的货轮渔船,令人神清目爽、心旷神怡……
2024年4月10日下午2时整,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奥林匹克帆船基地中心码头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身着红色民族服装的舞龙队,高擎两条金黄色的长龙随着欢庆的鼓点音乐奔腾跳跃。旁边,一艘红白相间的巨轮稳稳地靠泊在岸畔,船身上书写着两个醒目的白色大字:雪龙。
从船艏、驾驶台到船艉悬挂着一长串五颜六色的小型旗帜:这是航海文化中最隆重的礼仪——“挂满旗”,即将船上所有的信号旗以“两方一尖”的方式从前到后连接悬挂,在主桅顶升挂国旗。一条条红底白字的横幅、竖幅由上而下展开来,上面分别写着:“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勇斗极寒、坚韧不拔、严谨求实、辛勤工作”。
对了!这正是我们的极地破冰考察船“雪龙”号,载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劈波斩浪,战冰斗雪,历时5个多月,航程8万余海里,刚刚凯旋回到祖国的怀抱。国家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奥帆基地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并举办为期三天的“雪龙”号开放日活动,供社会公众参观。
有关领导和各界人士分别致辞,热烈欢迎考察队克服种种困难、凯旋而归,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们向身着红色科考服、脸上还留着风雪肆虐痕迹的考察队员们献上了鲜花。来自社区、学校和机关的市民代表依次登上“雪龙”号,参观了解为人类进步而勇闯冰雪极地的大国重器。
作为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多年来从事海洋文化研究与写作的青岛作家,我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庆典,并且在活动日结束之后,随同“雪龙”号出海体验生活,近距离采访考察队员们。由此,我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海上生活,体味到南极勇士们的种种酸甜苦辣和心路历程……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和“公土”,也被称作继欧、亚、非、大洋和南、北美洲之外的“第七大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它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同时也是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大洲,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
这里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25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年平均气温为-25,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在地理上,南极洲通过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即到南美洲,与智利、阿根廷等国较近,而距离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则约有12000公里。
然而,南极大洋里却充满了生机,那里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绵,还有许许多多叫作磷虾的微小生物。磷虾为南极洲众多的鱼类、海鸟、海豹、企鹅以及鲸提供了食物来源。可以说,小小磷虾供养了整个南极洲。自从人类足迹到此,它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南极的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堪称“生命的禁区”。不过,近代人类不断进入南极考察测算,依据地球物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以及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存在着丰富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等资源,以及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这就是南极!表面苦寒粗野、阴森冷酷,始终以“拒人以千里之外”的面孔出现,实质内里丰富多彩、神奇富饶。如同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诗中所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所以,几个世纪以来,一个个冒险家、一支支探险队顶风冒雪、跨海踏冰而来。甚至,为了某些利益而不惜互相争斗、兵戎相见。
1959年12月,由美国、苏联、澳大利亚、英国、挪威、阿根廷、智利等12个国家洽商签订了《南极条约》。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保证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国际科学合作。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南极事务上,我们中国迟到了。说起来,这里边有一个让国人感到酸楚与悲愤的故事——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