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中篇小说)/余一鸣
(2024-10-17 15:08:47)公开课如果不按规定动作,会得到掌声还是嘘声?青年教师王珊瑚被指派负责一节重要的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她经历了内心挣扎,她不想只是机械执行教学任务,而是希望能上一堂富于创造性的理想公开课。小说敏锐地触及校园痛点,对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反思。
公开课
余一鸣
一
王珊瑚正在网上看电影的时候,教研组长老寿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实际上就是站在她办公桌前。哈佛高中的办公室按学科组分配,语文组是个大组,办公室比教室还大些,最里面的角落当然归组长老寿,按资历排座次。王珊瑚刚工作两年,她的办公桌排到门口,开门一阵风,关门一阵风,是名副其实的前台。老寿说,这就对了,小王老师在我们组最年轻最漂亮,前台的位置非她莫属。好在老寿平时非必要不进办公室,除了在阅览室,备课改作业的活他都带回家,他进出拎一个布袋,装课本和作业本兼买菜。立式电脑屏背对老寿,王珊瑚第一反应是关了电脑屏幕,其实她关不关电脑,老寿都视而不见,更何况老寿也是位电影迷,谈到艺术电影作品他无所不知。老寿说,小王你去教务处,你师傅找。
哈佛中学的行政楼是一幢三层小楼,三楼是校长、书记们的办公室,上层建筑。一、二楼挂的是各科室的牌子。教务处在二楼,主任室只设一位主任。据说这是哈佛中学的改革成果,当初筹备哈佛中学时,王董事长率领董事会全体成员专程去考察过西方办学模式。洋人的中学规模小,一所学校只设一个校长,最多加一个校长助理。
论美丽,哈佛中学的校园在全市也数一数二。校园内所有的建筑都是深红色,绿色的草坪,以及据说是花重金移栽的那些参天大树,看上去都挺哈佛,除了教堂和墓地,哈佛大学校园里的很多景象宛在眼前。王珊瑚曾在波士顿的所女子文理学院读书,哈佛大学没有围墙,她常和女生们进去看“猴子”。林语堂在哈佛求学时说过一段话:大学就要像个丛林,不仅要给猴子们提供任意攀爬的机会,而且要让它们凭自己的本性,去选择要吃的果子。很遗憾,王珊瑚没能在那里逮到猴子,最终孤零零登上了归国的飞机。去行政楼,得路过一条人工挖掘的小河,小河边是学校的小农场,小农场除了菜园,还养了鸡鸭鹅兔羊,最吸引人的是那两只呆萌的羊驼,是师生的校宠。王珊瑚原来以为这又是从波士顿的哈佛照搬来的,哈佛大学校园最早就是个奶牛场。周校长有一次在校长会议上说,这是贯彻一个叫陶行知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陶先生主张让学生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黍麦稷菽下功夫。马和牛可能过于庞大,周校长换成了羊驼。开始是安排学生轮值喂养它们,后来家长们提意见,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学校只得把喂养的任务交给了食堂员工。每当周校长在主席台上声嘶力竭地强调升学率,或者板着一张皮皱肉紧的老脸巡视办公室时,王珊瑚都在心中寻找原谅周校长的理由,周校长毕竟是行知师范的毕业生,尽管听说他只是函授毕业,他也追求陶先生的教育理想,至少,看在校园小农场的动物们面上,看在两只羊驼面上,周校长还有天真可爱的一面。
王珊瑚的师傅就是教务处主任周典章,早年毕业于省师大中文系,退休后被周校长返聘进了哈佛,周老师荣誉等身,特级教师,而且评上了正高,够厉害吧。周老师很谦虚,说这都是赶上了时运。恢复高考后的早几届大学生中,学中文的本科生毕业,不是进了机关,就是进了高校,他这种进中学当教师的人稀罕,所以各种荣誉一不小心就落到了他头上。荣誉这东西,有了一就有二,角落里的垃圾一旦成堆就越堆越多。周老师这话是在教研组开会时说的,他安慰几个评职称没能通过的青年教师。这话当然值得怀疑,比如寿老师,是周老师的大学同学,现在据说连高级职称也没有,这证明了周老师的说法属于唱低调,坐着同情站着的人腰疼。王珊瑚做周老师的徒弟,同来的青年教师都羡慕她,周老师是教务处主任,做他的门生,进步的机会肯定多。可别人只看到光面没看到糙面,周老师规矩多、要求高,师傅是根鞭子,他不歇手,王珊瑚就只能不停地旋转。好在师傅的办公桌在教务处,王珊瑚倘若全天都坐在他眼皮子底下,她早就把这个饭碗砸了。
王珊瑚喂了羊驼几片菜叶子,坐在小河边发了会儿呆,然后振作精神,去见师傅。
师傅一人拥有一间办公室。很多老教师在吵吵嚷嚷的办公室奋斗了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中小学,也只有当上了校级领导,这梦想才能实现。周典章是个中层正职,其他室的主任都是和办事员同屋办公,唯有周主任是特例。说不清这是校长给他个人的面子,还是教务处作为中层科室的龙头,享有的特别待遇。当然,学校也有个别老师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比如老寿,他喜欢书法,他认为教师阅览室是个摆设,教师们根本没有时间在那里落座,书架上的很多书刊一年到头都没被人打开过,他强占了一张最大的长条桌,铺上一条旧毛毯,然后摆上自己的文房四宝。阅览室的旧报纸,节约了他练字的成本。阅览室基本成了老寿的一人世界,连阅览室的管理员也借口墨臭,躲出去寻找自由。要说空间,老寿享受的空间大于周校长的办公室。
周主任的办公桌上所有物品都摆放得整齐清爽,沙发上难得有人坐,电脑屏幕难得打开,但这两样东西任何时候都一尘不染。据说除了值夜班的人员,周主任总是最早到校的人,也是最迟离校的人。
“小王老师你来了,请坐请坐。”师傅的客套总让王珊瑚觉得他把自己拒于千里之外。
师傅用纸杯给她倒了一杯水,说:“是这样,本来学校开放日就快到了,最近全市要评‘十佳学校’,我们哈佛也申报了,评审组不久要到学校来考评,每个学校要对评审组开课,二合一。语文组当然逃不掉,这一次,语文组开公开课的重任就放到你肩上,我和老寿已经商量了。”
这种公开课事关整个学校的荣辱,王珊瑚心里发怵,说:“师傅,这么重要的事,还是您亲自出马才万无一失。”
周主任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江山才能长久。这种公开课,听课的都是专家,是年轻教师一炮打响的机会,这次,我就是想让你在本市语文教育界完美亮个相。”
周主任说:“你放心,开公开课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整个语文组的事,你的课堂,要呈现全组教师的智慧,我会发动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一定会让你这次的公开课精彩纷呈。”
周主任的经典公开课,是高二课本上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师傅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最厉害的是每次他说出最后两个字“下课”,下课铃就应声响起。本市的几代语文教师都聆听过师傅的这节经典课,据说师傅把这节代表课上到了天南海北,一节课打天下。师傅说,不必对你隐瞒,我每次公开课面对课堂上的学生,但我的重点是那些听课的专家和老师,课堂的发力点要针对后者,因为得让他们替我的课堂点赞。我为什么选择上陶潜这首诗?混到权威专家的人都有点年纪了,倦鸟思归容易引发共情,而律诗的长短,正适合一节课的课时。
师傅说,你这次公开课的内容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王珊瑚当教师时间短,但上公开课的次数已经有七八次,刚入职有入职汇报课,学校开放日有面向家长的汇报课,校际互访有交流课,其他还有什么重点学校验收课、课题组结题展示课之类,她如果想攒够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资历,后面还有更多的公开课在等着她。好在这些公开课有一个共性,就是提前把上课的课文通知你,相当于考前透露了考试题目,这与欧美国家的某些方式相通,西人甚至会把高考作文题早早公布在报纸上。这种做法深受教师欢迎,至少,与“公开”这两个字不违和。
作为比较文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王珊瑚对《老人与海》这篇课文不陌生。
二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