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规一六八/陆春祥
(2024-09-25 10:49:55)
1
远山如黛,晨光初露,啼叫了半个时辰的鸡鸣声,渐渐稀了下来。咚!咚!咚!清亮而沉着的鼓声破空而来,这鼓声,对浦江郑氏家族而言,就是起床号,即便依然沉睡着的孩子,也会立即被父母们唤醒。咚,咚,咚,鼓声有节奏地响着,一直响过二十四声才停止。晨起的人们,如行军作战,叠被理床,洗漱整衣,来往穿梭,然后匆匆赶往有序堂。
咚!咚!咚!鼓声又响过八下,一切人员皆各自就座,家长中坐,其余男女分坐左右。此时,整个有序堂内,静得连一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家长清了清喉咙道,一字一顿发出指令:诵读训诫!随即,只见一位充满朝气的十五六岁少年起身,高声诵读,字句清晰,抑扬顿挫:
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理昭然,各宜深省!
少年诵读的是男训。男训诵完,一名十五六岁的亭亭少女立即起身,她诵读女训,声音珠圆玉润。诵毕,所有男女起立,向家长行揖礼。然后,左右各自行揖礼而退。
咚!咚!咚!九通鼓声又响过,男人们都在同心堂坐定,女人们则在安贞堂坐定,他们(她们)要开始早餐了。
这是八百多年前浦江郑氏家族一个普通的早晨,上面的场景,是《郑氏家规》第十二条中的内容。郑氏家族的同居合食,自北宋重和年间开始一直到明朝成化十五年止(1118—1479),历十五世凡三百六十余年。这个家族人数最多的时候,曾达三千多,三千多人一个家,中国,或者世界,基本上空前绝后。
说“基本上”,是因为郑氏家族之前,已经有一个先例。
宋代文莹的笔记《湘山野录》卷上,记载有一则陈姓大家庭,也极壮观。
南唐时代,五代同堂的一共有七家,先主李昪都给他们发锦旗表彰,并免征他们的劳役。江州(今江西九江)陈氏一家,最为典型。
唐代元和年间给事中陈京,他的后代,老老少少加起来,一共有七百多人。陈家没有仆人,不养小老婆,上下极为和睦。凡是起居漱洗、穿衣晾衣、男女教育、婚丧嫁娶,总之,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一律都有规章。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坐着,捧着饭,集体吃,没有成年的小孩子则另外坐。陈家有狗百余只,喂食时,都放在一条大船内进行,一只狗没有到,其他狗都不动一下嘴。陈家还建有私立学校,各地的读书人都可以来读,都会提供食宿,江南一带名士,好多都毕业于陈家大学堂。
陈家创造了332年不分家的记录,宋太宗赐有对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陈家最兴盛的时候,达3900多人。到了宋嘉祐七年,宋仁宗出于统治的需要,强行将陈家拆分,一共分为291家,于是陈家就散到了全国。而此后发展起来的浦江郑氏家族,则抒写了更传奇的故事。
2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