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千秋史,马上一首诗/朱向前
(2023-12-26 14:36:40)惊天二问动天下——《沁园春·长沙》
这是1925年秋天,32岁的毛泽东即将奔赴广东去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故地重游,追往思来,感慨良多,诗兴大发,一挥而就。这时的毛泽东正处于从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向武装革命的实践者和领导者转变的过渡期。虽然此前毛泽东在组织领导湖南学生“驱张运动”、成立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诸事上都成绩斐然,但要说真正的武装斗争,还得是整整两年以后即1927年的秋收起义。所以,词中还保留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同时,又是毛泽东告别书生意气、问鼎天下的青春宣言,初步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代诗人的基本特点——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
譬如“文辞华美”吧。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即使人联想到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的光昌流丽和奇谲想象与意境辽阔——“洞庭波兮木叶下”的那种寂寥、邈远、萧瑟感扑面而来。同时又有鲁迅“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伟岸的孤独感。接下来笔锋一转,“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色彩绚烂,文辞斑斓,生机盎然,又流露出青年毛泽东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仰观俯察,细致入微,以至于一鸟一鱼,都历历在目,又令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之名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尽精微,致广大,显示了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深厚浸润。
再譬如“气势磅礴”——仅“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口气用了三个“万”字,大气逼人,不仅不觉堆砌,更无病态,反倒觉得珠玉流转,层叠回环,气势雄霸。更厉害的还是上下阕结束的两问。
上阕问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石破天惊,犹如屈原之“天问”,更像骆宾王的檄文之问:“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正像毛泽东为《湘江评论》所写的社论《民众的大联合》中所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大家想想,此时的毛泽东,刚过而立之年,一介布衣,虽说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中央执委,但那时中共弱小,尚未执政,实际的具体工作是回韶山建立党支部,职务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村支书;同时他自己还正遭到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通缉,有生命危险。可是毛泽东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天下为己任,问鼎天下,舍我其谁?可以说,此中足见青年毛泽东三大精神特质:一是志向远大的雄心壮志;二是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三是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此三点可视为毛泽东一生的成功秘诀,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特别值得今天的青年人学习。
然后就是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注意,特别是全诗的最后一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又是一问,且直抵要害。此问也有两解:一解是,问罗章龙、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等同学少年、三湘才俊,还记得吗?当年为了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湘江游泳击起的浪花阻遏了飞驶的行船。二解是,还记得当年我们的约定吗?相约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投身时代的洪流之中,掀起滔天的革命巨浪,打翻旧中国那艘即将沉没的破船!现在时候到了,毛泽东即将去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要培养农民运动的火种,撒向全国,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年后,毛泽东领航的新中国的航船驶出了东方的地平线!真个是:热血唱响《沁园春》,惊天二问动天下。
如果说《沁园春·雪》,是中年毛泽东完胜天下的胜利预言;那么,《沁园春·长沙》就是青年毛泽东问鼎天下的豪迈宣言。
推敲了一年的48个字——《十六字令三首》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1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