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三章/吴海涛
(2023-06-13 11:27:09)家乡巨变
土,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随处可以抓一把,若把“土”和“地”联在一起,就不一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养活着万物生灵,每一次战争,都是用生命捍卫土地的主权,每一次革命,都用土地改变命运,历史记载早就证实了这一点。
我就珍惜土地,特别是养我的故乡土地,国家在这块土地上有重大开发,是自深圳的经济开发区、上海的经济自贸区之后新的雄安新区。这片热土,巧逢伟大的时代,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重大巨变。
生在京南不大的县城,历史却冠上一个霸气的名字,雄州即现在的雄县。承载着厚重而悠久的历史,燕南赵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彰显出丰富多彩的历史,脱颖出许多英雄人物。
金戈铁马宋辽之战,挥戈烟云十六州的边防之地,有旌旗蹄奋的六郎大堤,有地下长城暗道,有藏隐的古迹,土地上留有铁甲红缨,鲜血浸染风采的英雄历史。
穿越茫茫青纱帐的敌后武工队,划动船桨在荷花淀上的雁翎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八路军在这里战斗,其中有两位开囯将军,深深眷恋这方热土,永久长眠冀中平原的土地,像万古长青的松柏,挺立在雄安。
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大清河,像一条血脉把横跨的三县相连在一起,中心一条汉白玉石桥将其分成南北,南边是荷花稻谷伴鱼香的白洋淀,东面是百里麦浪无垠的黑胶泥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大堤分隔成堤里堤外,在面积不大的地方,分别建有三属之县,雄县、容城、安新,谱写出跨时代的名字——雄安,一座未来的城市,在这里缓缓展开。
我的家乡就在不知名的中心小镇,昝岗,现为雄安新区容东片区。
昔日,华北平原中部,小镇历史悠久,地处白洋淀与渤海湾的一条泄洪大河,沟通东西,其主要承载着太行山麓的九龙吐水,是泄洪东流的必经之路。多年分洪的沉积泥沙,养育着肥沃的土地,主要农作物小麦、果蔬、玉米、大豆、高粱,划归雄县称之为乡府,小镇不小,四周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村子,每逢三、七为小集,逢五排十的大集,聚集十里八乡的百姓,在小集买卖。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雄县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借助改革的春风,小镇上人民勤劳致富,以机电、农资产品为主,富裕了小镇,他们借助北京、天津、保定大中小城市建设,发展了全县,改革开放初期雄霸天下。
今日,在伟大的新时代,一座新型现代的城市,在这里崛起。现代化的基础建设,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基本完成。最大的高铁站,将在昝岗建设。
初春,揣着好奇,驱车看望将要逝去的村庄,在乡间小路,停车驻足,远望着红蓝相间,砖与彩钢建起的低矮房屋,被一层淡淡的轻雾笼罩。坐在车上,望着一马平川的农田,给了我无穷无尽的遐想,到那时这片土地上,肯定是宏伟的建筑群。
曾骑单车穿梭在那里,行驶在这片童年无数躺卧过的热土,感受到母亲胸怀般的温暖,曾经的悲切与厌倦,在这绿色的海洋,显得自己如此的渺小和微弱,硬化的丛林小路,再也没有原来的泥泞,车轻松地把我带进如画的世界,增添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深深地吸上一口家乡的空气,嗅出清馨,失去了炊烟袅袅的味道,欣赏着童年田野里曾结出的玉米、高粱,被羞涩红润的苹果所取代。大面积的多品种、多棵类,像一个丛林博物馆,让人眼花缭乱,阔叶地、窄叶地、针叶地、高植地、矮植地、丛植地、单植地,让不懂植物的人,无法辨认更无法准确地叫出它的名字。
土地里崛起的大雄安,让我为故乡感到自豪。
植树人家
节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