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稻路”(报告文学)/周建新

(2023-05-30 10:08:40)

“毕尽一生之力,稻济天下苍生”,本文讲述了一位比袁隆平还早一辈的水稻专家——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带领团队培育出优质稻种,培养科研新人,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稻路”的事迹。他的一生本身就展现出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伟大的人不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能解天下民生之忧。

 

中国“稻路”

周建新

 

引子

 

水稻,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史,亘古流长。上古,神农尝百草,驯化了野生稻种,为古代先民们培育了水稻,繁育和壮大了华夏民族。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稻字,由簸箕、扬糠、舂米三个动作组成。

关于水稻的起源,争论很多。西方学者始终认为,水稻的两个亚种——细而长的籼稻和短而圆的粳稻,分别来源于印度和日本。上个世纪初,丁颖根据古籍记载,以考古发现一万年前的栽培稻为依据,以稻壳中稳定存在的植硅体为解码,从社会学和生物遗传学两个角度,论证了稻作文化在中国的系统演变,验证了种源关系,从学术上确立了水稻起源于中国野生稻。经过驯化的中国稻种,向东传入日本,向南传入东南亚,转道印度,最终传遍全世界。

从此,争论按下了暂停键。

 

夏商周诸朝乃至秦汉,稻米为奢侈品,只是少部分人群食用。毕竟,水稻种植,需精耕细作,下种那一刻,一场漫长的守护便开始了。草比稻子长得快,除草一刻不能停,否则前功尽弃;稻秧比公主还娇贵,热了凉了病了,处处小心,一时不慎,枯了,颗粒无收。

这种娇贵的粮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非一般农户所能承担。

及至两宋,越南占城稻反哺回中国,我国首次开始双季稻播种,娇贵的情形才有所改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方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所谓的“两湖熟、天下足”,是指明朝中叶以后,长江中游的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成农田,稻谷产量剧增。而满足天下需求,象征则大于实际,否则大明王朝不会亡于饥饿。

事实上,人类从诞生那天起,饥饿就如影随形。翻阅人类史,饿肚子才是常态,吃饱饭反而是特殊时期。时至今日,全球的饥饿程度仍然高得惊人。《全球粮食危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1.93亿人陷入了粮食危机,比2020年达到的高点,又增加了近4000万人。


节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