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重晚晴(评论)/刘大先
(2023-04-14 14:27:43)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是佛教所谓的众生之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构成苦本身,而是它们所造成的后果,或者预期中可能会形成的后果,才带来种种苦恼、愁闷、沮丧、挫折、创伤。因而,当个人面对这样的人生常态时,是沉溺在消极之中郁郁寡欢,还是积极地去面对与化解,主观的心态和应对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陈斌先的《暮色苍茫》就是关于“老”这一主题的作品。小说开篇就通过冬夜寒意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环境的冷与心情上的凉相互映衬:与大喇叭(李满堂)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妻子小铜锣(罗凤仙)已经肺癌晚期,却不愿意去化疗,两个人心境凄楚地回忆往昔岁月。很快小铜锣去世,六十九岁的大喇叭迅速进入暮年。尽管因为拆迁赔偿,他的经济上并没有负担,远在绍兴的儿子也小有成就,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他的心情,他陷入对亡妻的思念中无法自拔,不愿意搬去同儿子一家生活,终日一个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这是一篇心理活动描写见长的小说,着重铺陈的是空巢老人的心境,而不是像一般社会问题小说那样聚焦于养老中的经济问题。当生活中的丧失无法弥补,心里的空白处得不到填充,人们就会孤独,有着强烈的交流欲望。大喇叭所经历的现实情形是,没有人跟他交流,人们急急匆匆、忙忙碌碌,没有谁有时间与精力关心他的心情。他只能折返到回忆之中。
回忆充斥在小说自始至终的叙述里,主人公衰老而颓废,外部行为活动受到极大的局限,反而激发了内在追忆和缅怀的热望。在他的回忆中,过往的生活轨迹一一浮现出来:“早先时,村里喜欢排演样板戏……那时候,人们活得喜庆,白天干活,晚上排演,再苦再累,都能活出顶天立地的精神气。后来包产到户,日子好了,庄户人家彼此却少了来往,有人忍不住冷清,挑头唱小戏,一呼百应,很快大家聚在一起唱黄梅、唱庐剧,当然也有人唱四句推子(淮河两岸的地方戏),后来越聚人越多,开始恢复戏班子。”大喇叭和小铜锣就是在那时候相识相知并结为伴侣。再后来,因为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在城市周边的房屋被拆迁,从农村搬进了城里的小区,以前的旧相识分散在城市中,逐渐音信皆无,仅有的老朋友也各有自己的家事,他们开始被孤单感所笼罩。
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