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建国的编年史(中篇小说)/石钟山

(2022-11-03 10:37:44)

一篇小说串联起了三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史”:下乡插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下岗分流,房子和房价,时代洪流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映射出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作家笔触包罗万象,写尽万家灯火时,人间烟火气。

 

陈建国的编年史

石钟山

 

1975

 

公元1975年春天,陈建国结束了六年的插队生活,回到了城里。这一年他24岁。

插队也称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高中毕业时,正是如火如荼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的高潮,除了少数人接替了父母在工厂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家境条件好的,在部队有门有路子的去参军,其他的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去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陈建国生于10月份,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他上初中后,最大的梦想是能成为一名军人,当然只是他的梦想而已。他出身不好,知道自己的政审无论如何也通不过。他的出身问题不是出现在父母一方,而是出在他叔叔身上。他的二叔,就是他父亲的弟弟,当过半年的国民党兵。在他们这座城市解放前,他的二叔被国民党拉去当了差,半年后,这座城市就被解放军解放了,同时被解放的还有他的二叔。二叔离开国民党部队,又重新回到了人民中间。当了半年国民党兵的二叔,留下的唯一纪念就是一身土黄色的国民党军装,另外还有一条扎在腰间的土灰色的腰带,还有几个二叔在当兵期间的笑话。比如,每次开饭,都要围着饭菜的盆去抢饭,有一次他没抢到饭,却在菜盆里抢到了一顶帽子;还有,他们练习打枪,二叔怕枪响,每次打枪都会找两块棉花把耳朵塞上。第一次解放军攻城,他们这些新兵听到解放军的枪响,把脑袋就扎到工事的土里,屁股留在外面,直到解放军大喊缴枪不杀冲过来,他们的头还在土里扎着……

当年二叔把半年当兵的经历一遍遍地讲给人听,听的人都把二叔这半年当兵的经历当成笑话。后来就不一样了,他的成分就变成了有颜色的“黑五类”了。最初在这座城市解放时,百废待兴,需要劳动者来重建这座城市,二叔去了一个能生产武器弹药的工厂,后来被人们称为513兵工厂。因为二叔当过兵,摸过枪,于是他就成了兵工厂一名光荣的工人。直到有一天,他被人从车间里揪出来,原因还是他的出身,他当过国民党的兵,谁敢说他不是国民党派来的特务。

二叔就离开他热爱喜欢的兵工厂车间,来到了一个废品收购站,接受监督劳动。就是二叔这个小插曲,影响了陈建国的插队回城之路。

凡是插过队的人都知道,他们插队就是走过场,农村的生活和城里的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离家舍业的,从城里到农村当农民,过集体生活,大多时候都吃不饱饭,还有几个人能心甘情愿地在农村待一辈子?他们下乡后,便想方设法调回城里,有的两年三年,多则四五年,轮人头也该轮到自己回城了,回城的知青都有政策,好坏都能分到一份工作。在陈建国所在的知青点,唯有陈建国一头在那里扎了六年,不为别的,仍然是二叔说不清的历史。

在知青点他送走了一批,又迎来了一茬,再往下数,都是一帮小孩了,只有他这一个胡子拉碴的老知青还在坚守着。就连大队老书记,见了他都唉声叹气。在这之前,大队每年都推荐他回城,每次问题都出现在城里招工的工厂,一见他的身份,便没有了下文。

他这次能够回到城里,完全是因为一次意外,冬天的时候,一帮孩子在河道里滑冰车,其中一个孩子掉到了饮牲口的冰窟窿里。正值他上工往农田里运粪,他当时并没有多想,完全是下意识地也跟着跳进了冰窟窿里,折腾了有半小时,才把落水的孩子救上来,自己早就瘫倒在冰面上。说来凑巧,他救的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救人这件事,先是惊动了公社的广播站,他的事迹绘声绘色地在广播站广播了几次,又有县里、省里的记者来采访他。他的事迹登在了县报和省报上。一时间他成了当地的名人,都知道他是救人的英雄。

两个月后,正是城里工厂到知青点招工的时候,被救那个孩子的父亲,拿着他填写好的志愿,找到了公社的知青办,扬言这次再不把陈建国招到城里去,他就要护送陈建国回城,就像当年跨过鸭绿江一样,一往无前。为了陈建国,老兵要再次战斗到底。

不知老兵的话起了作用,还是他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工厂招工的负责人,总之,在1975年的春天,陈建国回到了城里,并被分配到了市著名的轴承厂。


……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