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冬奥相伴的日子/范堡斐
(2022-07-26 16:15:18)2022年,北京终于成为双奥之城,绽放在世界的舞台。2021年,我欢欣鼓舞地去了北京冬奥组委,有幸在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担任演出训练主管,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的演出和训练工作,主要负责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演出训练。演出训练工作是为了帮助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四场仪式前期策划方案的落地实施,设计并制定演员和演出的训练构架和计划,配合导演组及主创团队落实演出流程、应对突发状况和对各个涉及演出工种进行合理调度。
如果说以张艺谋导演为主的创作团队是幕后,那我就是幕后的幕后,在四个仪式现场见证了“燕山雪花大如席”“折柳送别”“冬残奥圆舞曲”和鸟巢地面巨大的留声机,我陪着“它们”一起走过了170余个日日夜夜。在从创作到演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所有艺术家、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他们把当代中国精神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艺术表达的一种升华形式。
我把经历的这些台前幕后的故事分享出来,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份意外的温暖和感动。
不打不相识
众所周知,任何大型的演出离不开舞台装置,开闭幕式也不例外,尤其仪式中重要的点燃主火炬环节,火炬装置是保证点火仪式成功的基础,更是总导演的创意点,与以往的大型活动不一样,此次为了保障开闭幕式的万无一失,舞台装置(含火炬装置)的研制都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他们的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理工科博士,我们私下里称他们“理工男”。开闭幕式演出是在演员、导演、舞台装置的三位一体的协同模式下运行的,理工男和“搞艺术”的我们大概都是第一次合作,在前期的训练中,我们有过很多次“擦枪走火”,主要的矛盾点都集中在时间安排上。
“万千雪花,竞相开放……”被公众喜欢的雪花火炬装置在我们的训练中,它并不那么招人“喜欢”,为了保障训练的正常进行,雪花装置的运行和演员的排练产生了无数次冲突,导演需要演员在场地的排练时间,演员的表演需要和地屏融为一体,而“理工男”们需要对雪花装置进行调试,测试吊装、旋转的时间和速度,演出不允许任何一方失误。对于安排时间,是属于我们的工作范畴,每当我们把日程公布出去,“理工男”总要跑到我们的办公区或者直接在协调会上“抗议”。有一次,某个理工男说:“给我的时间不行,至少需要四个小时,我要测转速,到时候雪花升不起来。”这些人真是张嘴就来,拉大旗扯虎皮,各个环节导演们的训练时间已经摆不平了,这不是来添乱吗?实在忍无可忍,就问他,火炬的转速是多少,每小时都转几圈?“理工男”犹豫了一下,果断给了我几个数据。我拿着他给的数据默默坐回工位,打开手机的计算器开始鼓捣,确实没整明白,出师未捷,这个时间必须给他们了,就这样跟“理工男”相识了。后来,不管是演员通宵达旦的排练还是临时有突发状况,“理工男”们总是毫无怨言地和我们在一起,有万能的他们在,火炬能转、地屏能亮、地仓能开、道具能“飞”,原来之前他们并不是故意“找茬”,就是博士们修炼得还不够,并没有上升到人情练达的境界罢了。
专业的他们和“不专业”的他们
……节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7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