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河在高原/谈雅丽

(2022-07-26 14:36:25)

1

 

对于江源的牧人来说,河流的源头是纯洁而有生命的,它们神圣而不容亵渎。所以,他们在江河源头搭起五彩的经幡,供奉刻满经文的玛尼石堆,一尊尊金光灿灿的佛像日夜守护着涌流的泉眼。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河源生态环境,20211012日,三江源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就为三江源地区设立了大批的生态管护员,草原上的牧民从此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生力军”和“先锋队”。他们巡护在这一片遥远的高原,保护野生动物,禁止外人破坏源头生态,守护河源就是守住本真的自然生命。

初秋的傍晚,天高地阔,越野在玉树三江源奔驰,我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源头不远了,当到达海拔4850米的约古宗列曲,这真是我一生中呼吸最困难的时刻,严重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心脏发紧,当我一步一步往上挪,黄河源就流淌在不远处的高原之巅,旷野之外,它用一种不受地心控制的张力,呈现亲近大地的弧形状态。亘古的荒凉衬托大河的初生,饱满的水源孕育自然的奇迹。对于我来说,探索黄河源头,不仅是找到它的地理坐标,更是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与追求。正是从源头那一滴清澈无邪的水开始,才有了河流奔腾万里、汇聚澎湃、海纳百川的气象。

黄河河源出于青海腹地玉树州曲玛莱县麻多乡,在藏语中,“麻多”意即“黄河源”。从治多县到曲玛莱县,两地相隔半个多小时车程,但治多平均海拔4300米,曲玛莱的平均海拔高于4600米。当晚我们决定住在海拔略低的治多县,充分休整后第二天清晨再赶往曲玛莱,对黄河源头进行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

治多县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通天河的支流聂恰曲环抱小城,清澈流淌。治多县盛产虫草、红景天、知母等名贵药材,每年5月下旬,牧民们几乎都到山上挖虫草去了,直到6月末才能下山。学校也会为孩子们放20天虫草假,孩子们上山挖虫草,像野牦牛一样匍匐在地上,哪怕阳光把他们晒得黝黑,碎石磨破了手掌、膝盖,每找到一根虫草都会让他们欢呼雀跃。治多县是格萨尔王的王妃——珠姆的故里,也是她父亲嘉洛敦巴坚赞的领地。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目中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珠姆更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色女子,据说她的出生震惊了世间万物,颠倒了四时节气,千年雪山之巅舞动稀世罕见的雪狮,一道缤纷的彩虹跨越了聂恰曲,美丽的姜钻花在草原舒展着芬芳。在藏区大地上到处传唱着格萨尔王和珠姆的爱情故事,一部壮阔而伟大的“格萨尔王”史诗铺展在岁月长河中。治多县最大的文化广场就叫珠姆广场,一尊白玉雕像立在广场中央,三只仙鹤在珠姆身旁引颈高歌。傍晚我们来到珠姆洗发池,珠姆未出嫁前,常在此泉边梳洗打扮,白云在峰峦间投下云翳,清溪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砖红殿墙,几个年轻藏族姑娘穿着五彩的节日盛装,在溪边照相留影,笑声不断。一条木栈道将我们引向聂恰曲清澈的流水边,引向嘎玛草原深处。夕阳西下,经幡在风中猎猎响动,一轮落日缓缓下沉,远处白色帐篷像一朵朵蘑菇生长在草原,我们眼看聂恰曲在暮色中越流越暗,就要沉入大地深处。

关于黄河源头,《山海经》中曾有“河出昆仑”的描述。然而,元清时代才开始真正以探寻黄河源头为目的的实地考察。公元1279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后,曾令大臣都实在去考察黄河源头,都实在的考察报告将黄河源描绘成一片有无数美丽湖泊的水乡泽国,从高山上望去,映着阳光下的水泊仿佛满天星斗,但他实际到达的是黄河源头第一个聚集地星宿海。公元1704年,清朝康熙皇帝命侍卫拉锡考察黄河源头,拉锡没有找到真正的源头,但他发现星宿海西面有三条源流注入。康熙末年,大清皇帝再次组织大规模的疆域测量,终于将黄河河源勘定为约古宗列曲盆地的三个泉眼,这是人类对于黄河源头第一次确认的行走。

从目前的资料看来,黄河河源有三: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为卡日曲。有关黄河源头的争论和更替一直在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之间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认定约古宗列曲(玛曲源流段)为黄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邀请有关科研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提出了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结论。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第二天清晨,我们六点钟起床,简单吃了方便面,备下中午的干粮、水果和纯净水。三个异乡人拖着轰轰隆隆的行李箱下楼寄存,然后等着野牦牛俱乐部的东周队长来接我们。东周是治多县人,他的脸漆黑如夜,那是高原强光日夜灼烤成的,他身体健壮,意志坚定,眼睛闪闪发光,似乎无所不能。东周爱说关于高原环保方面的话题,他反复强调俱乐部命名为“野牦牛”,是为了纪念英雄——索南达杰,继承他保护藏羚羊,保护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保护高原自然生态的梦想。东周的三个哥哥都是治多县叶青村的生态管护员,2017年,叶青村的每户都选聘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每个月国家发给工资1800元,东周在县城工作,他不拿工资,但算得上是治多的义务生态管护员。

东周驾驶技术很好,他的坐骑是福特猛禽,对于高原道路上的坑坑洼洼、沼泽、碎石、溪流很有用。穿越澜沧江源头时车的前胎被碎石扎穿,回治多县后他去修理店进行了大检修,黄河源头荒无人烟,到处是茫茫草原和戈壁滩。河源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流都是神性的,诸神统管,但那里生存艰难,沿途人迹罕至,手机信号全无,只有保持良好的车况,才能将我们寻找源头的探险之行顺利完成。

我们往曲玛莱县行驶,大朵白云低垂在高山之巅,朝霞把蓝天染得如火燃烧,清碧的聂恰曲在我们身边流淌,四周响彻潺潺的水声。一路上我们经过多个高山垭口,高原气候多变,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马龙查聪山和海拔4700多米的红土山时乌云聚集,忽降小雪,然而一过垭口就变成碧野晴空。河谷两边峰峦起伏,高山草甸连绵不断,初秋的草地由青转黄、渐渐衰败。淡碧的河流如同人的掌纹一样时而发散、时而聚拢,不改初衷地向前奔流,这是河源辫状水系的显著特征。

聂恰曲自南向北,经嘉洛草原,伴G215公路,流至曲玛莱县与治多县的边界,这里也是它与通天河的交汇处。聂恰曲清澈细长,通天河浊黄宽阔,交汇处形成一条长达几百米的青黄分界线,色彩对比鲜明。通天河上的第一座大桥就建于此,连接曲玛莱和治多两县,也可以看作是两县分界河和分界桥。迎面看见蓝色指路牌上写着:“通天河大桥,全长1150米”几个字。从桥上往下看,河水在峡谷里奔腾,颜色红褐,河中散布零星的绿洲和泥滩,河岸高悬,河水波涛汹涌,一往无前,势无可挡,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过通天河大桥后,就到了黄河源头第一县——曲玛莱,走可可西里路,往曲玛莱县城方向,进城大道称为长江路,附近有黄河路并行。巨大的金象雕像在路口迎接我们,曲玛莱县古为羌地,是三江源的核心区,横跨通天河(长江)、黄河水系,不仅黄河发源于曲玛莱,长江的北源楚玛尔河也发源于此,这里是中国南北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2

……节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