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莲花瓣/理由
(2022-07-04 10:28:32)1976年夏秋之交,这是中国社会一场巨变的前夜。当时北京市文化局的负责人透过《北京文艺》资深编辑周雁如找到我,他说:“密云县山区有个村庄叫莲花瓣,发生泥石流,死了不少人,我们希望你去采访一趟,写篇小说吧。”
这一年灾害频发。在唐山大地震之后一个多月,北京郊区又因泥石流冲走半个村庄。莲花瓣地处北京最北的云蒙山中,听说灾难发生后曾有直升机飞去探查;那里音信阻隔,人迹罕至。
我问:“您对写这篇东西有什么想法?”
文化局负责人说:“以那里的阶级斗争为主线吧……”
在任何年代,出题目做文章的事总是难免;不过,这次不光隔山出题目,还要隔山定调子,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犯难。但是我不能不去,主要因为周雁如。
周雁如大姐是脱颖于晋冀鲁边区的老报人,在复刊后的《北京文艺》一向担任我的责任编辑。当时北京文联早已撤销,《北京文艺》受北京文化局领导。周雁如待人慈祥宽厚,于我有知遇之恩;只要她有交代,我就义不容辞。
下马威
大清早从北京长途汽车站出发,只携带一个日常用具的小挎包,一路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预计的车站下车,抬头望去,一座陡峭的山坡迎面而来,这就是通往莲花瓣的入口。
事后才得知,这座难以攀爬的山梁叫“瞪眼坡”。传说中有一位部队团长因身材发胖而干瞪眼,最终被四个年轻战士抬上坡顶。这件事的虚实未能详考,却被当地人用来喻意地势艰险。
幸好我时值三十多岁,一米八的个头身强力壮,平时又喜好运动,于是沿着依稀可辨的小径,暗中嘱咐自己调整呼吸节奏,沉着地向上攀登。只要呼吸不乱脚下就扎实,好不容易爬到山顶,额头已沁出汗珠。
看手表是上午十点钟,这才后悔此行太大意,随身带的饮水不多,还忘记戴个草帽。俗话说:假阴天,晒死人!当天薄云遮日,阳光的热度丝毫未减。估计还有七八个小时的山路不可松懈……
前行不久又遇到一处天险,在两座高山之间有一条用碎石筑起的凌空小路,窄窄长长,向前延伸约百十来米,比体操运动的平衡木略宽,只容得一个人单向通过,而两侧是深不可测的谷涧,向下看惊心动魄。
事后得知,这处险境叫“人肉锅子”,因不时有行人或运货的驴子脚下打滑跌入谷中,以致粉身碎骨而得名……幸好是事后得知,如若事先就知,我还能不能在恐怖的心理圧力下顺利地走完全程呢?
身过此处巳完全没有退路,索性放松心情留意一路上的奇异风光。
华彩长廊
……节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5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