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天堂为邻(散文)/杨超

(2021-10-29 09:48:43)

洛杉矶市中心就像个大杂院,零售与批发、酒吧与路边摊、豪华旅店与简朴公寓、高雅的艺术殿堂与俗陋的街头涂鸦,以及金融办公高楼与贫民露宿路段并存。

“洛杉矶生活”是洛杉矶市中心南区有名的娱乐中心,毗邻湖人队的主球馆和洛杉矶会议中心,里面有各种各样刺激游客灵感的活动,餐厅、酒店、音乐厅。

若你需要酒店,周围大多数酒店都属万豪酒店集团,标准的高规格,丰俭由人的餐厅提供各式菜色,满足各路老饕的食欲;如你要看湖人队或快艇队的比赛,步行一分钟就到球馆;或你想看首映电影,打保龄球,亦只在咫尺之遥……不愧为娱乐天堂。

从这里出发往东,不到十分钟车程,你会发现另一种奇观:昏暗的路灯下,沿路分布的各色帐篷,就像雨后丛林中群生的蘑菇,联肩叠背;被践踏过的纸片、不知名的秽物,像口香糖般粘了一地;偶见寥寥数人,或呆坐,或低头踱步……像个难民营,惊心骇目。

这是离天堂最近的地狱。

 

20世纪50年代初,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风靡中国大地,那首沁人肺腑的《拉兹之歌》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

 

到处流浪//到处流浪/啊命运伴我奔向远方/奔向远方……

 

当年十来岁的我,对于挣扎在正邪间的贱民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不甚了了,却被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蹈,以及主角的卓别林式诙谐表演所感染,一厢情愿地赋予流浪一种浪漫情调。而现实生活中的流浪者,却是苦雨凄风,落拓无生计,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

 

我没约会也没有人等我前往/到处流浪/孤苦伶仃/露宿街巷/活在人间举目无亲/任何人都没来往/好比星辰迷茫在那黑暗当中/到处流浪……

 

生活在洛杉矶三十六年,目睹了洛杉矶的变化,最让我揪心的莫过于流浪者队伍不断壮大。洛杉矶已经成为美国流浪者的大本营:人行道、桥孔里、商店门口、公路回旋处,栖息着九万多人。露宿街头的流浪者不再是普通的社会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危机,特别是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

人们对流浪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同情又厌恶。

同情是显而易见:原来他们睡的是瓦楞纸箱,如今,基本上都换成了帐篷;市政府在流浪者的服务上投资高达数亿美元;数目不详的慈善机构长年为他们提供食物生活用品……

厌恶的情绪亦不可避免地潜在:随处倾倒垃圾所产生持久性的环境破坏与健康隐患,造成公共风险;公共地露营、随处大小便,占睡路边长凳以及流连于公共图书馆……

 

第一次与流浪者近距离接触,缘于1992年的洛杉矶暴动。很多人搬离洛杉矶中南区,分散到了洛杉矶周边城市,亦包括无家可归的人。我在圣费尔南多谷开的电视维修店附近开始出现了露宿者。

一天早上,我走近店门便闻到一股尿骚味,接着发现在门边的花坛里有水迹,不知这是哪个无聊之人搞的恶作剧,还是得罪了谁招来的报复?我撒上一些漂白粉,以求能盖住臭味,没想到这玩意儿还真管用,一下子骚臭全消。

第二天,那尿骚味又来了!无奈之下,再撒上漂白粉了事。平安无事过了两天,以为之前的事,只是有路人经过恰巧内急,留下的标记。

第三次尿迹出现的时候,已经可以确认,是有人在搞事!我想起当年务农时,见过猎人设陷阱、用捕兽夹抓野猪、狐狸。我也来设置个陷阱,用我的捕兽夹——摄像机抓住这只狐狸。

不出所料,尿迹再次出现,狐狸已经抓到了。我迫不及待回放录像带,时标随画面在快速滚动……到了凌晨五点,外面渐渐亮了起来,这时,一个人影快速进入了屏幕,站上花坛转身背对着镜头,扯下裤子弯腰蹲下……片刻之后,裤子被提了起来,那人一甩头离开了。我认得这张面孔,她是个露宿者,睡在我邻店门外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

她白皮肤约三十来岁,顶着一丛散乱的金黄短发,身材矮小,圆嘟嘟的脸上配着一双外突的大眼,走起来脚步很快,目不斜视。白天,总见她推着超市购物车,载着几个纸箱和一卷毛毯,到处捡空饮料瓶罐;晚上,在店门前将几个纸箱L字形摊开作床,既能遮风又能挡眼。当时,除了少数人幸运捡到破旧、可折叠的露营帐篷外,大多数人都是用纸箱,既作床又作房,一旦破了脏了更新容易,随处都能找到新的。

我心中因捕到猎物而产生的兴奋劲儿全泻了。对付一个无家可归者,于心何忍,最好的办法是让她知难而退。我往花坛上多撒了一些漂白粉,再铺上块木板,用一台近百磅重的废电视机压在上面。这一招果然有效,她再没来做标记,人却失踪了。

一年后,她又出现了,推着装得满满收获的购物车,后面多了个男人,他一手提着收音机一手推着辆童车。他们有了小孩!想不到这曾经的邻居竟然有了“外遇”,一下子变成三口之家。女子长胖了,肚子的赘肉并未因为产子而消失,看上去依然身怀六甲;她换了件不合身的夹克,穿着大码耐克球鞋,走起来“踢踏,踢踏”响;抹了发胶的金发服服帖帖向脑后搭着,发丝溜直像一板意大利黄细面;脸颊圆润两颧绯红,一副酒足饭饱、营养过剩的样子……因为有了小孩而结束了露宿生涯,她是幸运的。

 

露宿者的迅速增加,早已到了庇护所无法承受的地步,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不能或不愿意住进庇护所:斗殴、吸毒者会被拒绝,想进也无法进入;不少人自由惯了,不能接受庇护所的约束,亦受不了臭虫、寄生虫之苦,以及少数不肖工作人员的白眼。这些人眼中,自由比温饱更重要,尽管是充满危险的自由。

据流行的说法,流浪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精神疾病,有的是酗酒或者吸毒致使家庭破碎……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发现,流浪者容易染上的不良习惯,但不全是造成他们流浪的原因,“主动”选择流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部分人工作,有固定收入,就是住不起房子。

流浪者服务局一份研究报告提到,造成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发生经济困难无法负担住房,而政府的住房法规过于严苛,加上高租金让情况变得更严重。

 

我曾经遇到过一对流浪情侣,约三十来岁,他们有段时间在我店门前过夜,由于很晚才打开铺盖,难得见上一面。有阵我加班多了,有机会每晚与他们相遇。我发现他们并不是两人同睡过夜,像是在轮流替我守门,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睡前还点灯看书。

为了接近他们,我刻意和他们寒暄,不时送些中式零食。他们带着美国人典型的乐观谐趣,十分健谈。当聊到他们心酸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憧憬,令我不胜唏嘘。

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2009年失业率到达高峰,他们同时失业了;买了五年的房子因为房价急速下滑,成了负资产;他们打零工以维持还贷,无奈,勤奋不敌市场的衰颓,为确保基本的温饱最终放弃房子;先是租住公寓,而后与人分租,最终只剩下租一张单人床位的能力。生存是第一要事,这时,他们便开始轮流露宿街头……

我好奇地问他们,看的是什么书?男子告诉我,是《圣经》。说他在逆境中并没有自我否定,坚信心中信仰,总有一天会好起来。

一天,他们突然消失了。我问邻居才知道,警察将他们赶走了。原来。露宿街头是违法的……

 

在加州,十六岁可以结婚,十八岁要服兵役,二十一岁可合法饮酒,而法定“成年人”年龄是二十一岁。以此作标准,在露宿者的行列中,虽未曾见过儿童,但一定会有未成年人。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