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山(散文)/李青松

(2021-10-26 16:09:26)

我对北京的天气有一个判断标准——站在办公室窗前眺望西山——如果能清晰看到青青的山影,天气一准是明朗灿烂。否则,必是忧郁的阴天,或者糟糕的雾霾天,或者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说不清楚的天气。

办公室在十层楼上,单位在东城区和平里东街十八号,距西山少说也有三十公里吧,或者更远也说不准。

对于自然来说,理寓于气,气囿于形。何谓理乎?在我看来,理就是自然法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天道。而理的根本是生态,理不是单独存在的,生态涵养着理。何谓形呢?——“山峙水流之行也。山之所以峙,水之所以流,气使然也,而其中有理存焉。气成形,理亦赋焉也。”

山,乃群峰并起之形。山是个象形字了,前看,后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山。北京三面环山,西面,北面,东北面,群山连绵,如屏如壁。掰着指头数数,至少我能叫出名字的有香山、蟒山、妙峰山、百花山、玉泉山、云峰山、万寿山、八达岭、凤凰岭等。北京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一脉曰太行山,一脉曰燕山。两脉相交拥抱处构成一个山湾——北京城就是含在湾里的珠子。不过,这个珠子的个头有点大。

北京之南,无山。南面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北京之东,衔津冀与渤海相接,太平洋上掀起的滔天巨浪,可以直接影响北京的天气。我言之的山及山的轮廓,晴朗之日出现在视野中的——通常称其为北京西山。

西山,乃北京西部群山之总称。

从北京作为金元的都城开始,历经多个朝代,西山便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里,总是隐隐约约有西山的影子。越是靠近它,越是能感觉到它的气息非同寻常;越是了解它,越是能感悟到它的精神和灵魂的存在。

山生万物,也生云雨。北京有二百多条河流,有一百多条源于西山。河在山中,纵横交错,闪巧转身,坚定向前。八方之水,汇聚峡谷底部,两边各起峰峦。干从中出,枝从旁来,过峡穿帐。

如果说山是崇高厚重之所在,那么水就是体现静动虚实之物了。水善而不争,却能容天纳地。但无论怎样,水是有根的,水之根,非它——山也。

然而,永定河的根更远一些。

北京最大的河,当然是永定河了,之前叫治水、浴水、湿水、桑乾河。河水看似平静,但有脾气有性格。它以洪灾的形式发作,洪灾泛滥导致冲积扇肆意扩展,无规则无逻辑。这条野性的河,生生把北京的西山切割出了峡谷,切割出了河道,经海河,头也不回地流入大海。康熙三十七年(1898年),清政府大规模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康熙将其名字改为——永定河。永定河的源头不在北京境内,是在山西管涔山。20197月间,我曾到过管涔山,探访过源头,那里满山满岭都是油松和落叶松。森林里,有野鸡、褐马鸡、黑琴鸡乱窜,也有狍子、野猪、猞猁、金钱豹出没其间。山顶终年积雪,崖壁冰层夏季不融。岩洞里,寒气刺骨,洞口有冷飕飕的风割面。

其实,管涔山与北京西山同属一脉。

灵山是北京的山的最高峰——海拔2303米。山顶云雾缭绕,山腰奇石成堆,山脚草木葳蕤。灵山算不上北京的名山。北京之名山当推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从空中俯瞰,此三山恰好在三点一线上。三山皆不奇崛,也不险要,但却有故事有传奇。

说起北京的山,头一个必是香山。此山,如龙之来也,渐次隆起,合气连形。数个支脉聚合陡然升高,聚成一峰;继而,分支劈岭,峰峦叠翠。香山主峰“鬼见愁”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如同两臂环抱着主峰。主峰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望如同香炉里升腾的袅袅烟雾,故名香山。登上“鬼见愁”眺望,大有“万山突而止,两崖南北抱”的感觉。

香山的香,原本为花香之意。“香山,杏花香,香山也。”古时,香山的山杏漫山遍野,每年四月杏花盛开时节,清香四溢。有文字记载:“杏树可有十万株,此香山第一胜处也。”明代诗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绿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就今天来看,香山上树种似乎仍以山杏居多。可是,因之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红叶的盛名却压过了杏花。

杜牧到过香山吗?未必。一说,杜牧写的是秦岭终南山,一说,杜牧写的是长沙岳麓山,似乎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写的是香山,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也正是受这句诗的影响,上大学期间,我与同学登过一次香山去观赏红叶。印象中,我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爬而上,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书包里揣着面包和香肠,未到山顶就都进到了肚里。分量没减轻,只不过面包和香肠所在空间发生了变化。此时正是香山最美的季节,可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据说,呈现红色的树叶主要是黄栌,气温越低,叶片越红。我感觉赏红叶需远观,不可近看。若是近前细看,那种美感和意境也就没有了。香山因红叶闻名遐迩,历代文人赞美红叶的诗词歌赋又为香山注入了文化内涵。其实,香山主峰“鬼见愁”海拔不过575米。这对于见惯了高山峻岭的人来说,几乎算不得什么。

香山的高度不是问题。比山高的是山上的木,比木高的是山上的人。

1949323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325日在西苑机场阅兵后,于夜幕中悄悄来到香山。在香山东麓向阳的山坡上,有一排古朴的红窗白墙的清代风格建筑及一处幽静的院落——这就是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有三间平房,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中间的是会议室,墙面上悬挂着巨幅作战地图。图上有用红铅笔标出的箭头和圈出的地名位置。会议室东侧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办公桌上置放着老式电话、砚台、笔筒、铅笔、毛笔、稿纸、报纸、书籍等。西侧是卧室,一张木板床占据了卧室大部分。床边的衣架上,挂着打着补丁的灰色中山装和衬裤,一双粗布拖鞋整齐地摆放在床底。细看就会发现,那双粗布拖鞋前端,每只都磨出了小洞洞。

房前有一座六角亭,就在亭边曾拍摄过一幅知名的历史照片:毛泽东正在专注地读当天的《人民日报》号外,报纸上“南京解放”四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当时的摄影家徐肖冰咔嚓一声,拍下了那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里运筹帷幄,签署了一道道电令,指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南下,向全国进军。至19499月之前的那段时间,双清别墅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在橘黄色的灯光下,毛泽东写出了《别了,司徒雷登》《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名篇。在这里,毛泽东还与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陈叔通、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建国方略中,当然也包括造林绿化问题。

双清别墅庭院里有一株古树,常有喜鹊光顾,偶尔喳喳叫上几声。处理电文或者写作累了时,毛泽东就走到庭院里,在古树下转上几圈,或三圈或五圈,然后,尽情地深呼吸几下。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要大力植树造林。194212月,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提道:“发动群众种柳树、沙柳、柠条,其枝叶可供骆驼及羊子吃,亦是解决牧草一法。同时可供燃料,群众是欢迎的。政府的任务是调剂树种,劝令种植。”1944年,他对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要求:“每户种活一百株树。”19445月,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他讲话说:“要帮助老百姓订一个计划,十年内把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秃山都植上树。”此时在香山,毛泽东抬头看了看那株古树聚气巢云的树冠,抚摸着斑斑驳驳的树干,若有所思。那是一株古银杏,树龄已有八百余年了。

1949823日,毛泽东离开香山,搬入中南海菊香书屋。也许,毛泽东得到了香山那株古银杏的启示,开国不久,他发出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虽然,毛泽东住双清别墅仅有五个月,但那些载入史册的日日夜夜,使得香山成为见证历史的名山。

翻过一山,又是一山——玉泉山。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