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噼噼啪啪燃烧的年轻火焰(散文)/张世勤

(2021-06-29 09:49:42)

一脚踏进诗意王国

 

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开了大学的门,这扇门推开的正是时候,尽管朦胧诗作为新诗潮的第一次凶猛浪潮,已从鼎盛处开始衰落,余火至1984年基本燃尽,梁小斌《诗人的崩溃》一文为它画上了句号。但新一次的诗浪潮又于1985年轰然开闸,将80年代剩余的时光全部淹没,校园诗人们狂飙突进式的创作激情迅速席卷整个诗坛,汇就起了一道文化洪峰。大学生群体的诗意形态几乎成为当时共有的精神符号、共通的人文气息和卓尔不群的文化气质。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步入一个“诗意王国”,也并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一个“黄金时代”。

高考时我填报的志愿,清一色都是中文系,进中文系的目的,就是要写小说。但进去之后,受这股汹涌澎湃诗浪潮的影响,我也改弦更张,学着写起诗来,并有幸获得山东省大学生文学创作比赛一等奖,入选了潘洗尘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据说这是全国第一本大学生诗歌选集,共收录了74位当时较为活跃的校园诗人作品。

当时,各种文学社团、学生诗社广泛散布于各系、各年级甚至各班组中,我也与同班的宋全政、卞文阳、刘会英、崔中华和刘广生五人一起,创办了鹅卵石文学社,并推出手抄本《鹅卵石》杂志,抄发了我们六人的大量作品。校方应该是为了回应这股学生热潮,决定因势利导,筹办校级寸草心文学社,出刊《寸草心》杂志,聘请中文系教授、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冯中一先生担任顾问,由我担任文学社社长兼杂志主编。杂志先是油印,后改铅印,出来后一是在校内分发传阅,二是与全国近300所大学进行交流,一度校园纸贵。那段时间,我忙着去各个系成立分社,生物系、物理系、教育系等几个系的成立大会,我都去出席过,并装模作样地讲了话,而且从中有幸结识了李一鸣、徐兴堂等一大批同道人。多说一句的是,教育系出身的李一鸣对文学有着一般人难有的毅力,作为文学社骨干,在校时便经常到中文系听课,毕业后去了一所非综合类学院,年纪轻轻即官至副厅职位,但却仍在繁忙工作之余读下了文学博士,后考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随后又从常务副院长任上调任中国作协办公厅,在国家层面做培养作家、服务作家的工作。

寸草心文学社由此开启了与安琪率领的山大红烛诗社、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等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也不断带领文学社会员去参加文学期刊年会、报纸副刊座谈会、山东电影制片厂剧本改稿会,以及省里组织的著名作家作品研讨会等。

寸草心文学社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开展活动,时间一般会安排在周末,这样不耽误上课和学习。活动地点除了安排在驻济各高校外,也会安排在大明湖或千佛山一类地方。在校内,我们每月在中文系的合堂大教室,或举办诗歌朗诵会或进行文学“论战会”,设立正方、反方,中文系的老师常常也参与进来,进行辩论。同学们有时根本不顾师尊,面红耳赤,言辞激烈。当然,如遇到“一轮明月照故土”,却被官吏给改成了“一轮明月照故土等地”之事,也会哄堂大笑,其乐融融。

我个人在校期间的作品并不算多,小说、散文、诗歌有的发在了《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等省内报刊,有的发在了安徽河北四川甘肃等地的省外报刊,也有相当一部分发在了校报上。

我整个在校期间的诗作也不超过100首,直至毕业后才由冯中一先生作序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收诗77首,分季节情调、乡村情感、梦幻情侣、现代情绪四辑。我个人比较喜欢“乡村情感”,但冯先生更多地是喜欢“梦幻情侣”和“季节情调”,他不太支持“现代情绪”里那些自我标榜的所谓探索和实验的诗。他在序言中除片段解读和众多引用的诗句之外,完整解读的有两首,这两首都在第三辑中。一首是《往事》:那时,我们很惬意/是吗/可你不让我的三月/居住在你的唇上//满山的花/该开的都开了/还剩下九十九级台阶/我们顺着往下走//后来,你把那座山/邮给了我/打开一看/竟是一汪泪水。另一首是《淋湿的情绪》:梦中总是多雨/因为想念一个人/心时常流泪//淋湿的情绪/可以在阳光下翻晒/但这样的时候/往往生长明媚的惆怅//有雨,草便绿了/小河清冽地流/只不能淹没或洗掉回忆//只有相思/是最精美的窗帘/夜夜有隐约的歌声/飘进来又飘出去。另外,网上有篇叫《诗歌的形式及特点》的长篇诗艺论文,引用了诗集中的《江南》一首:江南的土嫩哟/放在手上/像撮着女子的秋波/真不敢在上面踩得太久/怕不留意/身上冒出棕榈或水杉的枝杈//湿湿的风/像优质的护肤脂/一路将我清新地美丽/即使我的灵感/摇曳不成江边的翠竹/也会长成/五月的一扇蕉叶了。

这些作品理所当然地都淹没在了当时海量的大学生作品中,归于沉寂。这也恰好说明,在当年那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中,我更多的是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参与进去的,而不是以一个创作者身份去自由翱翔的。这虽然影响了我小说创作的量,但由诗的浸润铺展开来的语言锤炼和诗意甄别,却让我后来的小说创作受益无穷。

 

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