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报告文学)/孙春龙
(2020-12-22 15:47:37)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一个身患肾衰竭的人如何与疾病抗争、最大限度抻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一个曾经被别人帮助的人如何竭尽全力回报社会、播种爱心?当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时,他的墓碑上镌刻着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格桑花开
孙春龙
这是发生在昆明街头的一场生死营救。
对于当事人杨昆娥来说,真没有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但是在网络上,她已经成了红人,“最美护士”“温暖了一座城市”,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甚至在那个小男孩的母亲来到医院向她鞠躬表示感谢时,她还显得有些羞涩。
那是2020年1月2日的清晨,这天的最低气温仅有4,是春城为数不多的寒日。穿着羽绒服的杨昆娥,急匆匆地步行前往单位。就在走到人民中路时,走在她前面的一个小男孩,突然倒在了地上,抽搐了几下,就一动不动了。没有多想,杨昆娥冲上前去,把小男孩抱在怀里,用手去摸鼻孔,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再试颈动脉,也没有搏动。
身为护士的杨昆娥,迅速拿出手机拨打120,非常清晰且镇定地报告了自己的位置,“我是红会医院心外科的一名护士,我现在在场,正在对孩子进行人工呼吸,你们尽快过来!”
随后,她跪在地上,开始对孩子进行心肺复苏。在持续两三分钟之后,孩子咳嗽了几声,慢慢恢复了意识。
一位路人拍摄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发到网上后,感动了无数网友。
而对于杨昆娥来说,这颗善良的种子,同样是在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被深深地埋在了心中。她一生,都无法忘记当年那个改变她人生命运的场景。
这则感人的新闻背后,是一段穿越这个国家30年的苦难且攸关其未来的生死营救。
一
“小朋友,你上几年级了?”
那是2002年底,正在院子里画画的杨昆娥抬起头,看到眼前突然出现的几位叔叔阿姨,有些怯怯地说:“我还没有上学。”那年,杨昆娥已经11岁。这位哈尼族的小姑娘,一脸清秀。
几位叔叔阿姨看到了杨昆娥的画纸,是泛黄的草纸,而画的画,是照着一本已经破烂不堪的连环画《杨家将》。就在不久前,他们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在郊野公园附近一个废弃的房子里,住了一对捡破烂的母女,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没有上学,恳请希望工程办公室可以帮帮她。信里,附了一幅孩子画在草纸上的画,画的是穆桂英出征。
几位叔叔阿姨,分别是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沈光鑫、工作人员魏巍,以及魏巍的姐姐李卫。接到失学儿童的线索后,他们趁着周末,来实地探访。
直到今天,沈光鑫依然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是坐落在山洼里的一个小院子,对面是一个羊圈,院墙是用土坯做的,看样子没有几年,院子里,只有一间灰暗破旧的小房子。让他惊讶的是,房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捡回来的塑料瓶被码放得整整齐齐。院落外面,有一小块地,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和格桑花。
一起去的李卫,被这一幕深深地感染,面临如此大的困境,依然对生活如此讲究的人,那要多么坚强。菊花是可以拿去山下的市场卖的,但格桑花,只能自己观赏。生长在高原的格桑花,犹如高原精灵,纤弱而又顽强。风越大,它越挺拔;阳光越强,它越灿烂。
另外让大家触动的是,院子里有一群刚刚孵出不久的小鸡,因为天冷,主人竟然用破棉布,给每只小鸡做了一件小兜肚来保暖。对于这个窘迫的家庭来说,那是生活的希望,只要不被冻死,小鸡长大后,就可以下蛋,可以卖钱来贴补家用。
做了多年希望工程的沈光鑫,也被这样的场景触动。这么多年里,他见过太多贫困的家庭,有的连基本的衣食都没有着落,但是在面对贫困时,依然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且依然满怀希望的,并不多。
“想不想上学?”沈光鑫问道。未等说完,懂事的杨昆娥站起身来,快速地说,“我想。”
正在这时,孩子的妈妈张秀芬回来了,她听到这句话,看到几位城里来的陌生人,一下子明白了,她突然跪在了地上。边哭边说,“谢谢,谢谢好心人。”11岁的杨昆娥,也跟着跪下一起哭。
张秀芬的背上,是刚刚捡回的破烂,有塑料瓶、纸箱、书本,一个塑料袋里,还装着水果和一些零食。相处熟了之后,沈光鑫才知道,那些水果和零食,是旁边一个公墓的祭品。
沈光鑫立即将这母女俩拉起来,告诉她们,“以后不管任何人给你们什么东西,都不能下跪,不能用这种方式感谢人。”身为云南希望工程的具体负责人,沈光鑫遇到很多次这样的场景,但他需要的不是感谢,而是这份爱心可以发挥应有的价值。
小小的杨昆娥,点了点头。
在张秀芬的讲述中,这个家庭的苦难逐渐清晰。
1991年,杨昆娥出生,她的父母是云南峨山县人。母亲张秀芬因患小儿麻痹,无法找到工作,而父亲因为和别人打架,被打工的地方开除。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父亲带着一家,到祖坟前磕了一个头,准备前往广西投奔一个亲戚。有一天,他们走到这里,发现了这个废弃的房子,就住了下来。旁边的郊野公园,来这里健身游玩的人很多,可以捡到很多的破烂。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公墓,几乎每天都会有新鲜的祭品,可以让他们填饱肚子。
他们就临时改变了主意,留在了这里。生活似乎有了希望,张秀芬将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和丈夫一起,垒起了院墙,开垦了一片荒地用来种菜和花草,还孵了一群小鸡。
就在他们对生活重新点燃希望的时候,意外又一次到来,有一天晚上,张秀芬煮了四个土豆,给了丈夫两个,她和孩子各一个。土豆还没吃完,丈夫突发心脏病,捂着胸口,异常痛苦地离世。她的丈夫,心脏一直不好。张秀芬找到附近的公墓,倾尽家里所有的积蓄火化了丈夫,因为再也没有钱下葬,骨灰就放在家里。
张秀芬曾无数次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但想到孩子,她还是咬咬牙。在她的内心,只有一个期望,让孩子再也不要经受这样的苦难。在捡回的破烂中,她把一些课本专门留了下来,交给杨昆娥,让她自己来学。
作为几乎同龄的女人,李卫被张秀芬深深地折服。这个家庭陷入如此的困窘,没有房子住,孩子上不了学,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的男人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但张秀芬却没有说丈夫的半点不是,即使在后来的交往中,她和张秀芬已经非常熟识的情况下,张秀芬都没有对自己的男人有一点埋怨,只有患难与共的责任。
从那以后,李卫就待张秀芬像姐姐一样。而让她想不到的是,这位姐姐在六年之后,给她留下了一份生死之约。
二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0年第10期

加载中…